白洋淀里水很深,把握不住需谨慎(2022届045)
2021年4月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2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由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组成,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天然大型平原洼淀。白洋淀在第四纪因地质构造上的渤海凹陷,由于黄河与海河水系作用下由海而陆,由陆而湖,最终河水遇此滞留而成。淀中生长的芦苇曾经是当地农民养家糊口的“摇钱苇”。近年来,白洋淀秋冬季却出现大量芦苇弃收、倒伏水中的现象。图1、2为华北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拥有鲜明特征: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型嶂谷相连成套。泉水从崖壁顶端汇集成流从崖壁处成瀑倾斜入湖,又因特色的“Ω”形的嶂谷,瀑布泄落过程中如一道屏障与嶂谷之间流出很大空间。图3、4为嶂石岩地貌图。
(1)分析白洋淀景观的形成过程。(5分)
(2)简述近年来白洋淀芦苇弃收、倒伏水中的原因。并提出资源化利用芦苇的措施。(4分)
(3)从地质作用角度简析Ω型嶂谷的形成过程。(4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华北白洋淀为背景材料,以白洋淀景观的形成过程、近年来白洋淀芦苇弃收和倒伏水中的原因、资源化利用芦苇的措施、Ω型嶂谷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分析白洋淀景观的形成过程。(5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地壳运动沉陷(1分);黄河河流径流量大,含沙量大(1分);黄河与海河流水沉积形成华北平原(1分);河水漫衍,在地势低洼处储水成湖洼(1分);后期人类的继续改造(1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白洋淀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渤海凹陷,这一点与渭河谷地、河套平原(地壳断裂下陷)等低平地区的(内力)成因类似。地球上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为地球漫长演化历史中的一个片段。因此,白洋淀的洼地的形成更与外力作用有关。
【继续滑动查看】
根据材料,“由于黄河与海河水系作用下由海而陆,由陆而湖,最终河水遇此滞留而成”,我们可知黄河、海河的水系作用将一个凹陷洼地化作湖泊。首先,黄河、海河的径流量较大,且都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较大。在低缓沿海(及海域),河流流速慢,泥沙淤积成平原,将“白洋淀”的前身“由海而陆”。其次,低平的地势,不稳定的季风,流量巨大的河流,三个条件叠加在一起,导致河水漫衍(泛滥),在低处潴水成湖。最后,在人类的活动影响下,湖泊轮廓逐渐清晰化,大小基本固定,且有缩小的趋势。
(2)简述近年来白洋淀芦苇弃收、倒伏水中的原因。并提出资源化利用芦苇的措施。(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弃收原因:芦苇的经济价值降低,收割芦苇所需劳动力成本增加。(2分)
利用措施:延长产业链,发展传统苇制品、装饰品、新型绿色环保建材等;发展白洋淀芦苇新型特色旅游。(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司马迁《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换言之,现在的白洋淀附近居民不再采收芦苇的原因就是“无利可图”,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岗位(机会)增多,从事芦苇种植、收割的人群减少,再加上芦苇的经济价值降低,(收割)劳动力成本增加,可能会导致种收芦苇“得不偿失”的问题。
【继续滑动查看】
针对大片无人收割的芦苇,资源化利用主要有二:一是延长产业链,发展相关苇制品(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同样是让附近居民“多挣钱”)。
(3)从地质作用角度简析Ω型嶂谷的形成过程。(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沉积作用形成不同岩层(1分);地壳运动,地层阶段性抬升(1分);沉积岩层岩性不同,上部岩层坚硬,下部岩层较疏松(1分);温带季风气候下,风化与流水侵蚀作用差异,导致形成Ω型嶂谷(1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中国三大砂岩地貌指的是丹霞地貌(以红色砂岩为主体,多“顶斜、身陡、麓缓”特征,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等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以石英砂岩为主体,以湖南张家界峰林最为有名)、嶂石岩地貌(由易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组成,多“岩墙峭壁,三叠崖壁”等特点,以河北赞皇嶂石岩最为有名)。
注意,中国四大峰林构成的岩层不同,(成岩)因素各异。其中,喀斯特峰林和花岗岩峰林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流水溶蚀和物理风化,而丹霞峰林及石英砂岩峰林则主要受流水侵蚀而成。
【继续滑动查看】
由此可知,Ω型嶂谷的形成过程如下:一是裸露地表的岩石,受风化、侵蚀产生碎屑物或风化物,经搬运后在水动力条件微弱、平静环境场地,即闭塞海湾、较深的海、湖泊、沼泽等地沉积,最后经过成岩作用形成不同的沉积岩(岩层)。二是受地壳运动影响,地层阶段性抬升,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三是由于岩性不同,外力(在温带季风气候下,主要为流水作用,另有风化与之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对软硬岩层的差别侵蚀——上部岩层坚硬,下部岩层较疏松,最终形成Ω(欧米伽,希腊字母)型嶂谷。
课后链接
白洋淀(淀,浅的湖泊),亦称“白阳淀”和“西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安新县及雄县、任丘等县市(今日白洋淀大部为雄安新区所辖,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是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白洋淀由143个(一说92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组成,总面积366平方千米。
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永定河和滹沱(音同忽驮)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海河平原)上,接纳了大清河上源唐河、潴(音同猪)龙河等水,最后经湖东北的泄洪闸及溢流堰入大清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
由于干旱、泥沙淤积及人类活动等原因,白洋淀面积时有变化。近百年来,人类密集的生产生活——一是围垦造田(及填湖造陆),二是上游截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三是(中上游)破坏植被(泥沙量增多)——湖面由原先的366平方千米,缩减至82平方千米(上世纪末,曾有干涸记录),湖面海拔为10.5米,最大水深5.5米。21世纪初,在引黄入冀补淀(通过小白河将黄河水补给到白洋淀)工程推动下,白洋淀重获新生。
白洋淀(湖区)不仅景色秀丽,在历史上更是沟通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航道。湖区的传统产业是渔业及芦苇产业,而后逐渐成为旅游胜地。此外,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曾是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的根据地,即文艺作品《小兵张嘎》故事发生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