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恋—在岁月的长河中娉娉袅袅,诉说着生命的凄美与厚..
摄影/贺友顺 文字/陈贺昌烟波浩渺的白洋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这里地肥水美,荷红苇绿,是名副其实的北地西湖,人间天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芦苇与白洋淀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被誉为“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世世代代的白洋淀人与芦苇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正所谓:一淀苇,一世情。
是淀水的滋养赋予了芦苇以灵动曼妙的身姿,柔韧坚强的风骨。是淀区睿智勤劳的人民用灵巧的双手给予了芦苇以多彩的生命,广泛的用途。
芦苇的生命力顽强,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一簇簇一片片的芦苇繁茂蓬勃的生长。
唐朝诗人翁洮《苇丛》诗中写到:得地自成丛,那因种植功。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倒影翘沙鸟,幽根立水虫。萧萧寒雨夜,江汉思无穷。
风含情,水含笑,一簇簇芦苇,连绵起伏,仿佛一个巨大的迷阵。飘飘摇摇,醉倒在温婉的时光里。
芦苇给水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了无尽欢乐,一支芦哨,吹出一曲童年的欢歌。一把芦苇枪,托起一个小兵张嘎的英雄梦。
芦苇是一种最懂得团结的植物,总是一簇簇,一丛丛的,集群而生,聚众而长,相依相偎,抗击着流水,抵御着风浪。
春水初盛,芦芽破土而出,一棵棵苇笋如笔锥般刺向青天,蘸淀水为墨,铺蓝天作纸,书写着勃勃生机;
烟雨蒙蒙,水路弯弯,梦里水乡,世外桃源。
夏天,蒹葭苍苍,一簇簇一丛丛挨挨挤挤汇成苇海,微风拂过,婆娑起舞,翻潮滚浪;苇海深处,百鸟啁啾,搭窝孵化,苇海便成了鸟的天堂;
端午节前,芦苇已高过头顶,此时正是披苇叶的时候。最好披顶端四五片叶子,叶片宽大柔韧,最适合包粽子。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大火烧开,文火慢煮,热气中和着苇叶的粽香便氤氲开来,直逼你的味蕾。
秋天,白洋淀就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卷,色彩斑斓,浓郁而热烈。
苇叶黄,芦花白。芦樱上的苇絮蓄势待发,毛茸茸的灰中泛白,微风拂过,芦苇摇金撒银。
“一川芦苇画图中”,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间天堂。
苇海泛金,芦花飞雪。洁白的芦花在风中轻歌曼舞,如梦似幻。婆娑的芦苇与温婉的霞光一同醉倒在淀水里。微风拂过,细碎的波光,泛金碎银。
正如著名荷花淀派作家孙犁在《采蒲台的苇》中描述的那样:“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农历霜降过后,正是芦苇收割的最佳时节。随着挥舞的大镰,芦苇应声落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开启了另一段辉煌。
打苇归来,满载而归。
入冬之后,冰面冻结实后,继续收割剩余的芦苇。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聪明睿智的白洋淀人物尽其用,将芦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芦苇全身都是宝,人们用它织席,编篓,打箔。
苇席的编织过程,看似简单,但却要历经很多工序。从选材、破篾、捋叶、碾篾、踩角(起头)、编席、撬边到成品,需要7-8道大的工序,工艺和程序非常讲究。
首先是选材,根据编织要求,选择粗细均匀、色泽好、苇质柔韧一致的芦苇。
解(发介音)苇,工具有小拉刀和苇篅子。将一整根芦苇劈成两片一般用小拉刀;劈成3--4片要用相应孔洞的苇篅子。
解苇工具简单实用,透着先人的智慧。但要熟练操作需要一定的功夫。
碾(轧)苇,把破开的苇篾子,洒水充分浸泡,铺在碾场上,用碌碡来回的碾轧,期间要翻腾两次,直到把苇篾子碾得柔韧不烂为止。
投苇, 就是按苇篾的长短分类。将苇篾子分成“头苇”、“二苇”、“三苇”、“短苇”四类,分类捆扎,使用时,各类苇篾有其不同的使用部位。
白洋淀的苇编技艺世代相传,历史久远。据《保定郡志·食货志》中记载:唐朝时土贡“苇席三千领”,宋朝时“席两千领”。
民国时期,苇席的种类、规格、式样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安州的“州席”、关城的“大花席”和边村、垒头的“小边席”已闻名遐迩。
白洋淀人舞动着灵巧的手指,挑压着柔软湿滑的苇眉字,在她们的巧手下,芦苇变幻成苇席、苇篓、苇篮……
织席工具主要是撬刀,用于紧密花纹和收边;木匠尺,用来量尺寸;形似木砖和木锤的物件是用于折边时将席子拍平拍齐。
古往今来芦苇以它巨大的经济价值养育着白洋淀人。
白洋淀的苇编制品,样式美观,色调纯正柔和,深受人们喜爱。
苇箔刮净,结实经久耐用。曾经一度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白洋淀的芦苇,自带着一股灵气儿,在岁月的长河中娉娉袅袅,诉说着生命的凄美与厚重,演绎着对这片故土的一往情深,留下一季季美妙的诗,绘出一幅幅迷人的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