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印象
去乌镇还是四年前的事了,借出差的机会前去游览。镇中江南水乡的特色依旧保持得较为完整。原居民依然还在祖辈留下的房子中生活,著名的乌篷船除旅游乘坐外,仍在为生计奔波。旅游商品的售卖被安排在镇中专门的区域,不象丽江古城那样,整个城都成了商业街。 那次是从杭州前往乌镇,到达乌镇的时候已是深夜,于是在镇外找了个地方住下,转天清晨便早早进了镇子。 乌镇的清晨是静静的、爽爽的、水汽与薄雾相映成趣。只有那乌篷船已经醒来,缓缓地无声息地划开如镜般的水面,使整个镇子都在倒影中震颤。 被震颤的还有在街头巷尾匆匆攒动的摄影爱好者,那些长枪短炮不时地聚焦在一个地方,于是我也就好奇地跟着、学着、体会着按下了快门。
这就是很多镜头聚焦的地方,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已经尽收眼底了。所谓的小桥流水、乌瓦曲廊是这样吗?
时不凑巧,太阳还没升起,小镇就下起了毛毛细雨,于是更给小镇平添了那份烟雨朦胧,那份湿湿的、犹如水彩画般的感觉。上面的照片稍稍PS了一下,想的是传达出那种水印木刻般的印象,也不知效果如何?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回到母亲的故乡浙江海宁的硖石镇,迎街也是这样的石板路,房后也是这样的小桥流水,只是水面没有乌镇的宽,只够两条木船交错行驶而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仅有的河先是受到了污染,后来就被填平变成了街道,听说现在那些街边的老房也被改造成了楼房,原来的街景地貌早已不复存在。呜呼!再看看乌镇的这一切,方感到弥足珍贵!
在城市中,那些看得见水景的房间早被开发商炒成了灼手的山芋;而在这里,几乎每户的后窗都相伴着水面。当夏日炎炎、微风吹拂,只要打开后窗,就是通堂的凉爽。水景在这里成了后窗中的画,应四季的不同而悄然变化。
小镇中的生活一如常态,这里暂无缺水的烦恼。洗涮、出行、接货只要迈下几蹬台阶即可。真是水路陆路两相通,既方便又可心。
乌镇的建筑保存得还算完好,特别高明的是在民宅中还建立了不同专题的博物馆,有文物的、有民俗的,还有著名人物的。那展览的内容与小镇的环境、气氛极相协调,令人难忘。就是上图那样古旧的门廊,在镇子上几乎随处可见,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酿酒依然是镇子上的传统,工艺依然是传统的蒸馏,在那团团的蒸汽中,酒香飘逸而出,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再看看这排列齐整的酒坛子,你会想到这里面蕴含着多少酒的故事?
印染应当也是镇子中的特色吧?在乌镇随处可见染好的布匹晾晒在高高的木架上,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比起云南等地见到的蜡染、扎染作坊来,更多了一分清爽、飘逸。
镇上茶社很多,也有茶社与饭店合在一起开的,闲暇时间接纳茶客,开饭的时间也有稍显简易的菜肴,既迎合了传统时尚,也广开了财路,可以看出老板的精明。
镇上的药店却极具传统,满壁的木制黑漆药柜,密密麻麻的小抽屉中各类汤剂齐全。特别是形状各异的青花瓷药罐和那悬空吊挂的成包草药,既招摇又透着明清时的遗风。清风飘过,还会有药香浸入心肺,似乎那药香早已进入了木制的四壁与棚顶,随时向人们述说着它的历史。
临窗眺望的老人们虽然足不出户,但在这每家都很熟悉的小镇中,信息的传播依然很快。
只有像我这样的游人来去匆匆,来不及体验小镇的一切,与那桥上的游客一样 ,在霏霏细雨中茫然地观望、探究…… 这也许就是乌镇的魅力。
(题图及文中照片均为博主拍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