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与大运河
鄚州唐代独木古沉船的发现是白洋淀地区古航运情况的实证。古沉船是当地著名老教师,文物专家黄秋华(已故),在1987年带领他的学生们发现的。
老先生留下的一张便条上写着:“独木舟,唐代,至今1300多年,1987年出土于鄚州城东北赵王河古道处,出土时仓内有唐代铜钱、铁权、铜镜。”
独木舟由楠木做成,残长6.8米,宽度1.65米,(有关资料证实,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独木舟),这样大型的楠木是南方生长的。铁权和铜钱是用于商贸的。
关于发现地赵王河古道,任丘博物馆的展牌介绍说“唐代,境内先后开凿有长丰渠、通利渠、赵王河等,泄陂通漕,灌溉良田”。
《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也标识,任丘西部南北方向有一条古河道,起饶阳滹沱河北,经肃宁、河间入任丘,经惠伯口、汜水、北辛庄、鄚州、苟各庄,入文安。
黄秋华老先生的后人黄金畔指认当年古船发现地。
这样一艘古船,是如何来到鄚州的,又是如何沉没的呢?
王建中主编《古鄚风情》,对此做了如下的推断:
唐贞元8年(792年),这条装满粮食的南方商船从渤海进入白洋淀,驰入老赵王河。当时的鄚州属边防地区,整个白洋淀都在管辖范围之内,贸易活跃。
同年秋,爆发水灾,鄚州城池淹没,商船被狂风掀翻沉没。
如果推断成立,那么天津作为陆海漕运枢纽的历史,比之海河直沽天妃宫展牌的论述还要上推数百年。下图是天津海河岸边的大直沽天妃宫牌楼
但无论如何,一条古沉船的出现,可能是白洋淀地区古代航运史方面现存最早最有力的证明了。
二
白洋淀还是天津与古城保定府之间水运通行的必由之路。
从天津到白洋淀有两条水路。
一是在独流减河进洪闸的西面,是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三河相会,也就是说,自南运河至独流,沿大清河西行至白洋淀,这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线。
二是在天津市内三岔河口,沿子牙河回溯,经中亭河、胜芳古镇、东淀、进入白洋淀。
白洋淀水域内,有11条河道把淀内的大小村寨链接,
从白洋淀沿府河可直通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保定与京津构成金三角,曾是直隶省会,直隶总督驻地,曾经的河北省省会,是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下图为1937年的河北省内航线图。
府河。
府河是保定的母亲河。1937年时的府河航运。
今日府河上的天水桥。
正在变化中的府河两岸。对岸为府河老码头。
据说,早在雄安新区成立之初,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京白运河、保天运河的总体调研规划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设想,未来的京津冀整体水生态体系必将有一个大幅度提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