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宣纸之乡行
从南京驾车南行,不到200公里的路程,我们是在夜间走过的。夜里闻到的车窗外面的清新空气,是春天田野特有的那种透明的甜淡的芳香,直沁心腑。早上,阳光明媚,看到的是满目青翠,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绵延的山水,真如一副上苍所执意渲染过的巨大的中国水墨画,在四月的清空下舒展着,闪耀着。到了,这便是中国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宣纸之乡---泾县。安徽泾县廊桥镇乌溪村,中国宣纸集团,宣纸文化园。
文化园的讲解员对我们讲:
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其所产“宣纸”,创于唐代,到了明朝宣德年间最负盛名。泾县,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造纸产业县,一个全国最大的宣纸造纸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宣纸生产县,就这样代代相传,扬名天下。
泾县能造出大量的优质宣纸与泾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天然因素息息相关。这里具备着生产宣纸所需的最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水:宣纸生产用水极为讲究,所有工序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无污染。泾县乌溪水清若醇酒,甘之如饴,颇为神秘的是,上游两股水一条含淡酸性,另一条则含淡碱性,两股水都含有大量微量元素,此地宣纸因之而不同凡响。这条河谷平原上有大小河流一百四十六条,可谓溪流密布,这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山:泾县境内有大小山峰一百四十余座,分列东西两侧,喀斯特呈四十五至六十度的山地,既利于沥水、透气,摊晒,又不易被风吹跑,是宣纸纸浆自然炼白的理想场地。
生产宣纸的三种原料:青檀木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和杨藤汁,都是泾县的特产。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为青檀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种植地。纤维细密、绵长、均匀的泾县青檀韧皮纤维,成浆率高,是宣纸生产的“骨料”。
泾县的中部宽阔的河谷平原,是全县的粮仓。又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是宣纸生产的“肉料”。
杨桃藤也如此,又名猕猴桃,生于喀斯特的阴山密林或灌木丛
内,其茎皮及髓含胶质,掺入檀皮、稻草的纸浆中可使浆液更为均匀,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捞出的湿纸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提高出纸率。被誉为宣纸生产的“纸药”、“滑水”
竹质捞纸帘的编织决定宣纸的质量优劣,宣纸的花色品种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等,都离不开编帘。而用以编帘的泾县苦竹,恰不易腐烂,不吃水;其长者可达二丈有余,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细篾。是宣纸的必要生产资料
同伴石先生对造纸行业比较了解,一边带我们参观文化园,一边讲述造纸行业的污染问题。他说,造纸行业的环境污染,长久以来已经造成了对我国社会环境的巨大破坏,迫使国家不断采取包括关停并转在内的一系列制约限制造纸行业发展以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宣纸生产没有这个问题吗?如按常规,造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制浆过程产生的黑液和含氯漂白所产生的废液,如果千百年来无休止地流进泾县田野,泾县早该成了什么样子呀?可是泾县山清水秀,美丽如画,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没有别的,就是自然炼白。
所谓自然炼白,就是将纸浆在朝阳的石坡上摊晒六至九个月,让宣纸在成型之初,能够最大限度地清洗容易氧化的物质,消除原料内原料内部的淀粉含量,提高纸质的纯度,使之拉力强,吸附力强,在大自然中被陶冶成柔白色。
边走边听讲解,一边眼前浮现出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东汉时期,蔡伦的弟子孔丹,看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 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欣喜地取之,一次次反复试验、、、
檀皮、稻草经过反复蒸煮、沤制和浆洗后,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
满山遍野的杨桃,舞动的枝叶,粘稠的茎皮的分泌物,石磨,櫵皮等,工人们的劳作、、、
待炼白的纸浆披在漫山遍野,还要经受
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冬雪秋月,日升日落
白色的精灵,才能吸天地精华,百炼成材,这不就是“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吗?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达到宣纸的巅峰,也是世世代代的接力奋斗所实现的呢。
据说,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历时三百多天,需经过十八项关节,一百多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十八个月,经历一百三十八道工序。每道人工工序之外,还需日光漂白以达自然天成。
从宣纸文化园的门前的山路上,看山山水水,倒真是一派宣纸之乡的气派,连绵的群山上,披着的如雪一样的茫茫一片,那便是正在自然炼白的纸浆了。2014.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