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口位于安新县城东北 14.8 公里处 , 为白洋淀诸水东流的咽喉 , 又为南北通衢大道 , 水陆交通枢纽 。古为燕赵交界之地,有“燕南赵北”之说唐及五代为唐兴县所辖,称唐兴口。宋代筑堡屯戍于此,称赵堡口,后称赵北口。清雍正三年 (1725 年 ), 怡亲王允祥勘修畿辅水利 ,建十二座连桥, 使淀水无碍东流。每座桥均给予命名 , 自北而南分别为 : 月漾、航洪、普渡、广德、皇亭、通济、景苏、迎暄、延爽、拱极、太平、来熏。长桥卧波 、沟通南北, 遂成为当地一景,赵北口以十二连桥著称于世。其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和谐之美,致文人墨客流连驻足,名诗佳文为其咏赞。 沧海桑田,旧景亦不复存矣。集选清代名士王渔洋、翁方纲几首吟赞赵北口诗,聊以推介北国江南白洋淀,追忆旧时美景!
王渔洋(士祯)诗选三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刑部尚书,谥文简。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 赵北口见柳感赋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弯地垂。 赵北口《竹枝词》十首选二 其一 金粉初匀柳万条,乐游原下索春饶。销魂桥上销魂树,不待飞花魂亦销。 其二 湖光如镜雨如酥,柳色迢迢入大沽。亭午银鱼风渐急,一帆春水到蠡吾。 翁方纲诗——赵北口诗二首 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人。乾隆壬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内阅学士,降鸿胪寺卿。重宴鹿鸣,赐三品衔,重宴琼林,赐二品衔。有《复初斋集》。
其一 瀛鄚之间半烟水,村闾如画接渔船。记从鸂滱溪头望,诗思濛濛三十年。
其二 蟹簖湾湾罫布棋,霜空老柳照横漪。枯萍折苇萧寥意,转胜浓云蘸翠时。 十二长虹碧汉通,鞭丝帽影惜匆匆。 好风为扫尘沙去,收拾湖光到眼中。 这是清代陈启佑咏《十二连桥》的诗句。
十二连桥位于白洋淀东北部,贯穿赵北口镇南北。北邻雄县,南界任丘。赵北口古为燕赵交界之地,有“燕南赵北”之说。唐及五代为唐兴县所辖,称唐兴口。宋代筑堡屯戍于此,称赵堡口,后称赵北口。是西淀向东流入大清河的咽喉,又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以赵北口十二连桥著称于世。赵北口南北长堤七里,堤上绿柳成阴,每隔不远,就有一座形式不同的桥梁,前后共十二座。由于十二连桥中每座石桥、木桥结构造型不同,构成了形态各异的群桥景观,屹立于碧波堤湖之间,风姿优美。加上亭、台、阁、栏槛、牌坊等艺术建筑的点缀,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美、致使不少文人墨客流连驻足,为十二连桥与赵北口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 赵北口北面十二里是“三关”之一的雄州瓦桥关。往南十里又有莫州大庙的雄伟殿堂,俗有“十二连桥赵北口,天下大庙数莫州”之称。十二连桥西临莲花淀,每到夏暑,万顷荷塘,碧叶覆盖,荷花盛开,满淀飘香。乘船从莲花淀往东远远望去,十二连桥犹如浮现在烟波浩淼之中的彩虹,真可与杭州西湖苏堤六桥相媲美。往东,水天一色的大清河,堤河相映,白帆点点,河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北岸接长城堤,系燕国所筑边界长城的遗址。南岸近临千里长堤,堤柳浓绿茂密,如“颓云黯雾”,垂柳夹岸,又会使人感到一种无穷的天然幽趣。 赵北口连桥自建桥至明清一直处于咽喉要塞的地位,且为南北交通要道,后人屡次对它作过修缮与增建。赵北口连桥一说十一桥,其中木桥三座,石桥八座。其实在广惠桥旁,有小亭一座,建于一石质小桥上,该桥系旱桥,并不过水。亭上有苏式彩画和坐杆供游人赏景小憩,亭内立有石碑一块,碑文题写“燕南赵北”,并记载着赵北口的历史和传闻,此桥叫皇亭桥,统称作“十二连桥”。后又有十三桥之说,实为清道光四年又在十二桥以南赵王河上开桥一座,合称十三桥。 十二连桥的分布自北而南为:村北接雄县界为易易桥(又称月漾桥),界间建有牌坊一座,上书“燕南赵北,碧汉层虹”八个大字,为明代李文忠所题。路旁立有高大界碑一块,镌刻着“燕南赵北”四字。古有诗云:“第一桥头没水云,行人路上雨纷纷。界坊四字凭君记,赵北燕南此地分。”其次为新桥(航洪桥),第三为炮台桥(普渡桥),后依次为广惠桥、皇亭桥(御碑亭桥)、徐家桥(通济桥)。其中广惠桥横跨大清河正流,有康熙皇帝御赐匾额,为康熙、乾隆二帝巡幸水围白洋淀,沿清河自东而西,驻跸赵北口行宫的必经之桥。村南有第一桥景苏桥,第二桥迎暄桥,第三桥延爽桥,第四桥拱极桥,第五桥为洪桥(太平桥),最南为来熏桥,以上十二连桥均宽二丈五尺。赵北口十二连桥,历史上曾属任丘、雄县管辖,1946年划归安新县。建国后,为根治海河,综合治理白洋淀,于1965年建枣林庄枢纽水利工程,1968年废除赵北口村南六桥,建溢洪堰大型水利工程,为防洪蓄水、保障白洋淀水位起到了一定作用,赵北口十二连桥现只存广惠桥,其桥梁1968年改为混凝土结构,其他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