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纪念孙犁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同时被选入保定国学会编辑出版的《保定游记》一书。
大道低回说孙犁 ———孙犁纪念馆游记 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形成于上古时代,她优美的自然景观曾迷醉过众多路经此地的文人举子,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在此建造了四座水围行宫,但是白洋淀真正名闻全国,却是因为孙犁先生的一篇《荷花淀》。2002年7月11日,孙犁走完了他90年的生命历程,骨灰埋入了白洋淀的千亩荷塘,安新县政府在荷花大观园里建起了孙犁纪念馆。 孙犁是我最崇拜的现代作家之一,一是因为他写下了大量反映白洋淀风土人情的作品,而我的家乡就在白洋淀畔,因此读来倍感亲切;二是孙犁作品恬淡舒缓、优美从容的风格恰恰迎合了我的审美趣味。因此,孙犁纪念馆成了我心目中的圣地。2012年,听说孙犁纪念馆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于是我在五月初又一次登岛参观。 正是立夏时节,阳光明媚,芦苇刚长出一米多高,淀边的杨柳却早已枝繁叶茂,满眼一片新绿,令人心情愉悦。因为还没到荷花开放的季节,荷花大观园里游人不算太多,我独自走过一段水上栈道,越过两个高高的拱桥,沿小路向西三五十米,就看到一片素净的青堂瓦舍,那就是孙犁纪念馆所在地。 以前在纪念馆正面立有一座木质牌坊,匾额书写着四个大字:大道低回。这是孙犁先生当年一直悬挂在书房的一条横幅,也体现着他做人、为文的信条。道家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读孙犁的作品,直白浅显,很少华丽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看孙犁的为人,衣着简朴,饮食清淡,待人亲切,但就在这平和低调里蕴藏着极大的格局,显示着极高的境界。如今这块地上新建了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入馆的门改向东开。 走进纪念馆,首先看到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像,孙犁先生手持书卷,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神态安详,他的眼光望向远处的荷塘和苇丛,仿佛读书间的小憩,仿佛深情的怀想。雕像后是五间正厅,东、西各两间厢房,正厅挂有“孙犁纪念馆”的匾额,东厢的匾额为“耕书”,西厢的匾额是“读经”。 步入正厅,整面墙壁展示的是孙犁先生一生(1913~2002)生活和创作的经历,他曾有过三次来白洋淀的经历,最长的一次是在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1936年被聘到同口小学任教,这期间他熟悉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并对这里产生了深深的感情。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后,1947年春他以《冀中导报》记者身份回到白洋淀的新安、同口、采蒲台等地采访,写下了《采蒲台的苇》、《新安游记》、《一别十年同口镇》等散文名篇。第三次是1972年夏他随天津京剧团来安新、王家寨、郭里口等地体验生活,虽然只住了短短几天,却让他重新体会到了白洋淀人民淳朴的乡情。 孙犁先生的祖籍是河北安平,但是我想:作为中国文人,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眷恋的精神家园,曹雪芹的精神家园在南京大观园;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地坛;沈从文的精神家园在湘西;贾平凹的精神家园在商州;而孙犁的精神家园一定就在白洋淀,在同口、在端村、在采蒲台,在每一个荷花盛开的水面苇塘上,这里曾伴他度过最年轻、最美好的一段岁月,也曾安慰过他在文革中被批判、被排挤的郁闷心情,是他一生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先生逝世后,安新县政府吊唁时送去刚从白洋淀采摘的几十支盛开的荷花,装点在孙犁先生的遗体旁,让他在熟悉的清香中长眠。 孙犁先生是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写出了彪炳史册的作品,而且培养出了丛维熙、房树民、韩映山等一批后辈作家,在新中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是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两大贡献,凭着这些贡献,他才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泰斗之一。 纪念馆的东厢里陈列着孙犁先生生前用过的书桌、沙发、衣柜和衣物、鞋子等生活用品,都是极度朴素、简约,让人追念起他低调、俭朴的一生。他在《善暗室纪年》中曾写到在同口教书时的生活:“五四纪念,曾作讲演,并编剧演出。深夜突击剧本,吃凉馒头,熬小鱼,甚香。”可见当时生活的寒苦,也可见当时先生之乐观态度。西厢里陈列的是本县文化名人,后院里陈列了保定一些作家的介绍,无甚可观,但足可印证孙犁先生对当地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纪念馆的东北角草坪上建有碑亭一座,内有孙犁先生汉白玉石碑,背面刻有生平,先生的骨灰应该就安葬在碑亭之下吧。这里面向大观园里的千亩荷花,真是一个优美宁静的安眠之所!孙犁先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荷花淀,这里激发了他的灵感与激情;荷花淀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孙犁,先生把她的绝世美景昭示天下,造就了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古人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孙犁先生的骨灰终于回到了因为他的笔而名扬天下的荷花淀里,这难道不是他最好的归宿吗? 2012年5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