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71岁的保定市安新县圈头村村民张国振倾13年心血研究白洋淀民俗文化,先后将安新丧葬习俗、圈头村面塑、马家寨造船等10项民俗及传统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具有近300年历史的圈头村音乐会用乐谱与音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使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国振也因此被誉为“白洋淀民俗文化研究第一人”。
【解说】2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白洋淀中心区的安新县圈头村张国振家中看到,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干净整洁,两张单人床、几张桌子、两台电脑将小屋占的满满当当。张国振正在电脑前整理着其刚拍摄的关于村民出淀捕鱼的影像资料。
【解说】据了解,因受祖辈影响,张国振自小便喜欢古乐,后因当兵离开了家乡,中断了与古乐的接触。直到2001年,回家乡工作多年的他在跟当年一起习练古乐的同村老艺人聊起一起吹笙、敲锣的趣事时,才得知圈头村音乐会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解说】当时,圈头村音乐会全套曲目共40首,村内部分年轻人只会其中一些简单曲目,而熟悉复杂曲目演奏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且均不识字,更不懂得简谱和五线谱,所哼唱的工尺谱主要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
【解说】张国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其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抢救圈头村音乐会。2001年冬,他自己买来录音机,召集村内四位老艺人,每晚聚在一起录制曲目,利用三个月时间,终于将40首古乐曲目全部录制完毕。
【解说】目前,几位老艺人相继去世或患病,当年录制音效不是很好的磁带成为了“千古绝唱”。2002年,为将40首曲目的工尺谱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张国振再次自掏腰包花5000多元人民币买来电脑,从拼音打字等基础知识学起。用了三年时间,他才将40首古乐乐谱全部整理成型。
【解说】2004年,张国振从安新县水利局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圈头村古乐研究。为将音乐会的演奏套路、技法更直观的呈现给学员,他租来一台摄像机,将12首特色曲目录制下来。2005年,他又花费3000多元,将音乐会的录音和影像刻成光盘。
【解说】2006年,为完成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张国振再次买来摄像机、照相机等器材,并赴北京请教音乐专家、教授。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圈头村音乐会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圈头村音乐会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圈头村音乐会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张国振还分别在2009年与2013年将白洋淀丧葬习俗、圈头村面塑、马家寨造船等10项传统文化技艺与民俗申报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国振也被人们誉为“白洋淀民俗文化研究第一人”。
【解说】现在学习圈头村音乐会的学员已达100余人,年龄最小的11岁,老艺人中年龄最大的86岁。只要有时间,老艺人们就会对学员进行义务指导,大家聚在一起练习曲目。
【解说】张国振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整理白洋淀传统捕鱼技艺的影像资料,希望能将白洋淀渔民捕鱼的工具制作、工艺流程及捕鱼技法保存传承下去。
【同期】张国振 我今后想做的一是捕鱼,二是苇编,把这些抢救下来是当务之急,再不急时抢救,这些人都80岁了,即便是在他干不动了也就抢救不了了,这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白洋淀的捕鱼和白洋淀的苇编养活了白洋淀这一方人,几百年来就形成了这么个局面。
【解说】圈头村音乐会始于民末清初并延续至今,其乐谱、乐曲为僧转,属北乐,演奏乐器由笙、管、笛、云锣、鼓等组成。
安新县位于京、津、石金三角地带,境内“华北明珠”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目前,该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圈头村音乐会及省级“非遗”同口音乐会、圈头村少林会等。
于俊亮 吕子豪河北保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