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视界】“雄安之肺”白洋淀的六百年变迁

2017-4-17 21:31|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1123| 评论: 0

摘要: 在上一篇白洋淀历史中我们讲到,在宋代,出于军事需要,白洋淀修建了水长城“塘泺防线”。但这也存在一定的负作用,因为它盲目的“河通淀”,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严重。《梦溪笔谈》中说:“凡大河漳水,涿水、桑干之 ...
      在上一篇白洋淀历史中我们讲到,在宋代,出于军事需要,白洋淀修建了水长城“塘泺防线”。但这也存在一定的负作用,因为它盲目的“河通淀”,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严重。《梦溪笔谈》中说:“凡大河漳水,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后来“边吴淀”、“涝淀”等尽被淤废。

      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白洋淀淤成平地,“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新安县志》)。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一河决入,始成泽国”(《大清一统志》)。杨村河即今潴龙河,明代唐河流至蠡县境内,称杨村河,原经蠡县洪善堡村南,东流入河间,白洋淀再度成为积水淀泊,出现了“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的景观。


【视界】“雄安之肺”白洋淀的六百年变迁 640.webp (1).jpg

水草丰茂的白洋淀

      于是,“白羊淀”就成了“白洋淀”。后来,为防止洪水的泛滥,人们在白洋淀的南端入口处,建筑了数十里堤防,即为后来淀南堤的前身,成了白洋淀的南界。白洋淀的名字和范围自此固定下来,白洋淀的形成大致如此。

      嘉靖年间,白洋淀载入志书。据《河间府志》(1540年修)记载,“白洋淀(在)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这里记述的是今白洋淀“本淀”,当时的关城村隶属于任丘,今属安新县。


【视界】“雄安之肺”白洋淀的六百年变迁 640.webp (2).jpg

夕阳下的白洋淀

      明末清初时,今白洋淀地区连年大水,九河泛滥,堤防决口,以致“田庐漂没”,安州、新安城外“水深丈余”。为防治水患,当时在淀区周围大筑堤防,新安县境“堤堰蜿蜒可数百里或数十里”。

      入清,水患时有发生,顺治、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白洋淀的治理,修筑了不少堤防和闸涵,县志载“堤偃蜿蜒,可数百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来白洋淀巡幸,见到白洋淀风景秀丽,诗兴大发,撰《白洋湖》一首,内有诗句道:“遥看白洋淀,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据记载,康熙帝在位61年,来白洋淀40次,打水围29次,先后建行宫4处。


【视界】“雄安之肺”白洋淀的六百年变迁 640.webp.jpg

风光旖旎的白洋淀

      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总理京畿水利,他对白洋淀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注重了“堵”和“疏”的结合,使本县人们倍受水利之利,随后出现航运发达,商贾云集的盛况。乾隆年间,乾隆帝仿效先王之举,曾5次来白洋淀游览,督修水利。晚清,朝政腐败,无暇顾及水利,白洋淀的水灾频繁,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白洋淀芦苇丛蔽,各淀之间有壕沟相连,成为淀区人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有利条件,白洋淀因此成为抗日根据地之一。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以芦苇掩护,乘小船来往于苇地壕沟,神出鬼没,歼灭敌人,袭击日军汽艇,粉碎了敌人利用津保航线运送军火物资,扫荡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白洋淀回到人民手中。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民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电影《小兵张嘎》的发行和放映,白洋淀已驰名中外。白洋淀的名称,逐步取代了西淀。

【视界】“雄安之肺”白洋淀的六百年变迁 640.webp (3).jpg

《小兵张嘎》取景于白洋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白洋淀的治理。以淀造福,以淀生财成了治理的主攻方向,当前,安新制订了的“旅游兴县”战略已初见成效。

      1982年,淀泊曾经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成为旅游胜地。2007年5月8日,白洋淀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在,白洋淀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调节区域间的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被人们视为“华北之肾”。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