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白洋淀历史中我们讲到,在宋代,出于军事需要,白洋淀修建了水长城“塘泺防线”。但这也存在一定的负作用,因为它盲目的“河通淀”,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严重。《梦溪笔谈》中说:“凡大河漳水,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后来“边吴淀”、“涝淀”等尽被淤废。 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白洋淀淤成平地,“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新安县志》)。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一河决入,始成泽国”(《大清一统志》)。杨村河即今潴龙河,明代唐河流至蠡县境内,称杨村河,原经蠡县洪善堡村南,东流入河间,白洋淀再度成为积水淀泊,出现了“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的景观。 水草丰茂的白洋淀 嘉靖年间,白洋淀载入志书。据《河间府志》(1540年修)记载,“白洋淀(在)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这里记述的是今白洋淀“本淀”,当时的关城村隶属于任丘,今属安新县。 夕阳下的白洋淀 明末清初时,今白洋淀地区连年大水,九河泛滥,堤防决口,以致“田庐漂没”,安州、新安城外“水深丈余”。为防治水患,当时在淀区周围大筑堤防,新安县境“堤堰蜿蜒可数百里或数十里”。 入清,水患时有发生,顺治、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白洋淀的治理,修筑了不少堤防和闸涵,县志载“堤偃蜿蜒,可数百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来白洋淀巡幸,见到白洋淀风景秀丽,诗兴大发,撰《白洋湖》一首,内有诗句道:“遥看白洋淀,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据记载,康熙帝在位61年,来白洋淀40次,打水围29次,先后建行宫4处。 风光旖旎的白洋淀 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总理京畿水利,他对白洋淀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注重了“堵”和“疏”的结合,使本县人们倍受水利之利,随后出现航运发达,商贾云集的盛况。乾隆年间,乾隆帝仿效先王之举,曾5次来白洋淀游览,督修水利。晚清,朝政腐败,无暇顾及水利,白洋淀的水灾频繁,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白洋淀芦苇丛蔽,各淀之间有壕沟相连,成为淀区人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有利条件,白洋淀因此成为抗日根据地之一。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以芦苇掩护,乘小船来往于苇地壕沟,神出鬼没,歼灭敌人,袭击日军汽艇,粉碎了敌人利用津保航线运送军火物资,扫荡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白洋淀回到人民手中。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民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电影《小兵张嘎》的发行和放映,白洋淀已驰名中外。白洋淀的名称,逐步取代了西淀。 《小兵张嘎》取景于白洋淀 |
庆都山·唐尧古镇由瀛源集团旗下康养文化旅游公司打造,总占地24
抱阳山景区位于满城县城西3公里处,属太行山东麓的余脉,抱阳山
简介腰山王氏庄园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处罕见的超规制清代城堡式民
北岳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
门票价位及说明:50元/人,16人以上8折,军人、老年人持有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