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圣人板凳因何来? 来自白洋微淀 00:0005:17 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自古以来,发生在白洋淀的传说故事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新华网、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网信办、河北安新区">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以广播和漫画的形式,带您穿越美丽神秘的白洋淀,领略魅力燕赵。 关城是白洋淀周边一个有名的大镇,人口数量在一万以上,又处在水路交通要地,自古就很繁华。关城这地方有句俗语叫:圣人板凳。特指那些能言善辩、代圣人立言的场面人物。要想知道这句俗语的由来,先要了解本地的风俗。 关城是白洋淀周边一个有名的大镇。 新华网河北频道原创手绘。 关城镇的百姓自古幽默风趣,爱说俏皮话,也爱拐着弯损人。一般的外地庄稼人自然难以抵挡,一番较量后,莫不落荒而逃。时间长了,关城人的“能说”就在白洋淀一带出了名。 相传新安城里有个开小饭店的老板嘴上功夫了得,那时经常有一个关城的小贩来吃早点。饭店的规矩是油条、烧饼要钱,咸菜免费,那个小贩就只要一个烧饼,却吃下几小盘咸菜。如此几次之后,饭店老板不乐意了,他笑着问小贩:“我向您打听个人认识吗?”小贩说:“您说吧,关城人我差不多都认得。”老板问:“你们村那个叫菜饱驴的干什么呢?”小贩听了,知道是在拐弯骂他,不慌不忙地答道:“他呀,正跟他儿子打架呢?”老板好奇地问:“跟他儿子打什么架?”小贩笑道:“儿子总嫌他爸吃菜多呀。” 以上故事只是个传说,其实,关城人主要的语言功夫倒不是骂人,而是俏皮话。比如他催你去干什么事,你不耐烦了:“你怎么总是催呀?”他马上就接口说:“伪劣灯泡——不摧(催)怎么着?”关城人主要利用汉语的谐音制造幽默效果。 大槐树下经常汇聚不少“名嘴”侃天说地。 新华网河北频道原创手绘。 现在该说到圣人板凳了。关城人崇尚口才,农闲时候就以斗嘴为消遣。过去关城街上有几棵大槐树,本地的名嘴经常聚在这里比试,周围有很多观战的崇拜者。大树下有一个树墩子,像是天然的板凳,大家约定斗嘴的胜者才能坐在这里说说道道,人称圣人板凳。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坐了几年圣人板凳,再没有对手可以把他从板凳上赶下去,不免有些高手的寂寞。这天中午,他正坐在板凳上对崇拜者们指手划脚,新过门的儿媳来叫他回去吃饭。儿媳也是个爽快人,过来就叫:“爹,别呱啦(胡侃)了,回去吃饭吧!”圣人听了很没面子,就说:“刮的偏风,不呱啦怎么着?” 白洋淀一带行船的都知道,刮偏风的时候,船在行驶时会向下风方向偏移,当地称为呱啦。 谁知儿媳也不示弱,马上接到:“偏风使上个劈水,看他还呱啦?”白洋淀人为防止船的偏移,在船舵尾部安一块木板挡水,称为劈水。这一句可把圣人难住了,他想了很久无话可接,在众人的哄笑中坐在板凳上生闷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城人的“能说”很出名。 新华网河北频道原创手绘。 儿媳回去跟婆婆把情况一说,婆婆埋怨儿媳说:“你让他丢了面子,他怎么回来吃饭?过一会你再去叫一趟!”说完,婆婆急匆匆赶到大树下,凑在圣人耳边嘀咕了几句,圣人顿时眉开眼笑。过了一会,儿媳又来叫了,还是那一句:“爹,别呱啦了,回去吃饭吧!”圣人答:“刮的偏风,不呱啦怎么着?”儿媳又说:“偏风使上个劈水,看他还呱啦?”圣人立即接道:“火轮船,没劈水。”儿媳哑口无言,圣人微笑着望望众人,美滋滋回去吃饭了。 |
图解十二连桥 整理者/李红泽图解十二连桥 前言
引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由雄县、
古白洋淀的圈头村在西汉末年已有人迹在活动。到了明末清初的时侯
雄县托管任丘市北三乡以后,为了增加对新辖乡镇的了解,我曾驾车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动植物重要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