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规划纲要》在万众期盼中终于诞生。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白洋淀滨水岸线、规划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规划中每一条关于白洋淀的内容都让人心潮澎湃。进入雄安时间,白洋淀必将焕发新的生机。白洋淀的过去是怎样,未来将如何?雄安见闻带你跳出时间维度,一起来纵观白洋淀万年。 《山海经》:上古时期曾是黄河故道 白洋淀最初是第四纪地质史上形成的文安洼古湖盆区。距今约1万年前,白洋淀经历了一次扩张与收缩的演变。 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洋淀一带就有人类聚居繁衍。据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曾是黄河故道。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禹治水,开凿河道,引洪入海,最后一站到达的就是白洋淀,滔滔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淤积出了白洋淀周边的冀中大平原。 距今7500~2500年间,渤海海面上升,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使白洋淀水域达到最大范围。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 两千年前:水域收缩 九河下梢 距今2500年前,古黄河改道南移,加之气候干旱等原因,白洋淀水域收缩,局部干涸。 古黄河改道后白洋淀流域水势变小,但一些支流并没有随着黄河的改道而改道,仍然注入白洋淀,这样的河流一共有九条。由此奠定了白洋淀“九河下梢”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防御齐国的“燕长城”即位于徐水、白洋淀边缘至雄县一线。西汉在白洋淀边置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镇)、阿陵(任丘市陵城)、高阳等县。白洋淀解体后形成若干淀泊。 西汉时期,白洋淀曾出现了多年枯水期。佐证即1985年在王家寨、赵庄子两地均发现大片的汉墓群,出土了“五株钱”等大量文物。 晋隋唐时期:大溵古淀身影出现 西晋时期,白洋淀流域由枯水变为多水,出现了大量的游移淀泊。 西晋词赋家左思(250~305年)在《魏都赋》中有“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掘鲤淀,唐代李善注,“在河间莫县之西”(今任丘县莫州),相当于今白洋淀一部分。从名字可以看出,这里曾经鲤鱼遍地。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72~527年)在《水经注·易水注》记述:“易水又东,埿水注入,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这里所谓的“大埿淀”“小埿淀”(也有称为“大渥淀”“小渥淀”),也称“大殷淀”“殷家淀”,即今天的“大王淀”“小王淀”。 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太行山发源的大小河流,遇到运河阻拦,在低洼处形成淀泊。博野有君子淀,文安有狐狸淀。唐代“瀛(河间)莫(鄚州)间有九十九淀”。 原名“白羊淀” 最早记载在宋代 到了宋代,出于军事需要,防止辽兵的入侵,通过建阡陌筑堤、浚沟渠,河通淀、淀联河,建成了自边吴淀至泥古海口,绵延七州郡,屈曲九百里,形成“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徒步”的“塘泺防线”。 《宋史·河渠志》载:“东南起保定(新镇)军,西北雄州,合百水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这是最早关于“白洋淀”的记载,白洋淀原名“白羊淀”。有资料说,当时水势浩大,风起浪涌,如奔跑的羊群,故名“白羊”。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决堤澶州小吴埽,东北流入河北与白沟合流于天津入海。浑流回灌白沟,使屯田塘泊淤塞。塘泊解体为若干淀泊。 明朝:决堤变“泽国” 改名“白洋淀” |
庆都山·唐尧古镇由瀛源集团旗下康养文化旅游公司打造,总占地24
抱阳山景区位于满城县城西3公里处,属太行山东麓的余脉,抱阳山
简介腰山王氏庄园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处罕见的超规制清代城堡式民
北岳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
门票价位及说明:50元/人,16人以上8折,军人、老年人持有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