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2018-9-21 20:54|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876| 评论: 0

摘要: 大家对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一定不会陌生吧?但对于鄚州城与“安史之乱”的关系就不一定熟悉或了解不多了。最近,我通过走访州古战场,并查阅了大量史料,对这一段的历史 ... ...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6b2a69dfg8f570b4ea7dd&690.jpg

  大家对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一定不会陌生吧?但对于鄚州城与“安史之乱”的关系就不一定熟悉或了解不多了。最近,我通过走访州古战场,并查阅了大量史料,对这一段的历史有了些了解,并知道了最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起兵范阳(今天津蓟县),鄚州成为安禄山“略定河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跟随他一同起兵并驻守范阳的手下大将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王”,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派部将杀死其父,即大燕皇帝位,并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兵败鄚州城,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被迫于林中自杀。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一

  鄚州城位于任丘城北16.5公里,始建于东周时期,为古国名,周初,分封诸侯,为国,为燕国附庸,属幽州域。东汉时为鄚州,隋、唐沿之。当时燕云十六州,鄚州是其中之一。

  鄚州古时地处“燕南益首,赵北津头”,是北部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也就成为历代兵家必欲抢占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加固城防,防止外敌入侵,古州城经历代修建,其城池雄伟宽阔,城南北两端,东西宽不等,由北向南700米处凹进175米,北面东西长1.2公里,南面东西长870米,城墙为土城,宽约30米,高5米。酷似州府县官的乌纱帽,因此,人们又称“纱帽城”。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b0520c8b4710b912dcf1722bcafdfc03934522f2.jpg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大并州县,分全国为十道,地方由道、郡、州、县四级管理。《旧唐书·地理志》载:河北道州,本瀛州之县。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州,辖县、任丘、文安、清苑、唐兴(治在今安新县安州东南)、归义(治在雄县)6县。人们形容“州城市三万户,白洋淀上千万家”。这是州历史上最大的时期。

  到了中唐以后,北方契丹屡屡入侵。州地处边塞,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翌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在州置渤海军,屯兵万余以防契丹。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又在州置唐兴军,驻兵6000,属范阳节度使节制。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6b2a69dfg8f570baa363a&690.jpg

  二

  公元742年,改元“天宝”。玄宗李隆基设置了10个节度使,负责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务,后来事实上便成了这些地区的土皇帝。当时安禄山作了平卢节度使,辖区在河北道北部。此人长得肥胖高大,为人阴险狡诈,残暴毒辣,但外表却装出一副憨厚的样子,让人看了误认为他缺少心计。因为他在玄宗面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讨得玄宗喜欢,竟让安禄山给他的爱妃杨贵妃作干儿子。他认为安禄山忠诚可靠,加官进爵,委以重任,后来又封东平郡王,任云中太守兼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使。把辽阔的北方领土,都置于他的管辖之下。安禄山借此在北方发展势力,招兵买马,作夺取天下的准备。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认为一切准备都够了,便以“讨伐害国奸相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从范阳兴兵,公开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当时安禄山倾发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地号称20万大军,起兵于范阳。派大将田承嗣驻守州。又拨给与其联合叛唐的平卢兵马使兼北平太守史思明兵马3000,命其“略定河北”,巩固后方。而后挥军南下。由于河北地区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加之他打着奉旨讨逆的旗号,所以叛军进攻非常顺利,“日行60里”,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各地令守或开城出降,或弃城逃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唐书·安禄山传》),就连唐玄宗也被迫西逃四川。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攻占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0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登基,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6b2a69dfg8f570c151802&690.jpg

  这时,在其后方,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他的从弟、常山太守颜杲卿及长史袁履谦等起兵反安禄山,河北诸郡纷纷响应,很快有17郡又重新归附朝廷。颜真卿是长安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因受杨国忠的排斥,外放平原太守。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四大派“欧柳颜赵”中“颜”派的创始人。安禄山怕后方有失,急忙命他的副帅史思明率军扫荡其余反正的郡县,史思明率叛军首先攻打常山。由于颜杲卿等起兵仅8天,“守备未完”,所以常山很快被攻陷,史思明纵兵杀万余人,随后又攻打“河北诸军中不服者”,这些地方便又一一再陷于叛军之手。只有颜真卿事先做了准备,还能坚持守住。

  那时坚持跟叛军作战的有四路军,一路是坚守雍丘的张巡;一路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还有一路便是颜真卿。

  这时,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即位后,调兵遣将讨伐安史叛军。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李光弼为户部尚书,统兵联合讨叛,至德元年(公元756)四月,郭子仪领兵自井陉入河北,在常山与李光弼合兵,此后,朝廷讨伐“安史之乱”的战役陆续在河北展开。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29a448d12f2eb938545cfe27dc628535e4dd6ff2.jpg

  随着战局变化,安史叛军内部因战事不利不断发生自相残杀的内哄。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即大燕皇帝位,令史思明自太原归守范阳。10月,郭子仪、李光弼指挥九镇节度使联军,连破安庆绪,围攻邺郡(今邯郸)。安庆绪派薛嵩求救于史思明,并许让皇帝位。于是,史思明发范阳兵10万救邺。忽然,天气突变,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两军各自返回本镇。史思明进了邺县,杀死安庆绪,自己回范阳作了皇帝。国号仍称“大燕”。改元“顺天”。又过了两年,到上元二年(公元761)三月,史思明又蹈了安禄山的覆辙,偏爱少子史朝清,让他守范阳,却让长子史朝义打前阵。那年三月,他从洛阳出兵准备攻打潼关,史朝义是先锋。他几次进攻都吃了败仗,史思明要斩他。史朝义收买了史思明的宿卫曹将军,带兵杀入后宫,将史思明射死。又派人去范阳杀了弟弟史朝清,这一切简直就是安禄山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的翻版——历史上有些事,就是这样毫不留情地重复着。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cb4344f33a87e9509f7777b919385343faf2b443.jpg

  到了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史朝义兵败,自魏州一路败退至鄚州,与田承嗣合兵,欲固守鄚州。郭子仪、李光弼指挥的九镇节度使联军紧追不舍,围攻鄚州。大将仆固为前哨,他命诸将“会兵围,昼夜攻打”。双方鏖兵四旬,史朝义八战八败。至宝应二年(公元763)正月,史朝义再调精兵,准备决战。这时田承嗣建议:“不如陛下带领精锐退还幽州,统李怀仙所部5万精兵再来决战,那样声势更大,可保万全。臣请坚守鄚州,虽官军强盛,不会很快攻下”。史朝义接受了田承嗣的建议,挑选精骑5千,出北门而走。临行前他紧紧握住田承嗣的手,以存亡相托。并顿首流涕地嘱托:“朕阖门百口,母老子幼,今付公矣。”田承嗣信誓旦旦地答应了。不料,史朝义前脚出城门,田承嗣随后即召集诸将商议投降。天明,他派人到城上告诉围城的官兵:“史朝义半夜已走,你们为什么不追贼?”仆固不相信,田承嗣将史朝义的母亲、妻儿绑到城上。仆固始令诸军轻兵追赶。

  史朝义到范阳后,范阳守将李怀仙已经降唐,史朝义不得入城,其部下人纷纷离去。史朝义仅率数百骑逃奔广阳(今北京房山东北),又遭守军拒绝,只得往北逃窜,行至温泉栅(今河北丰润东)时,李怀仙的追兵赶到。史朝义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被迫于林中自杀,叛逆的下场很是悲惨。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47c49750352ac65cbc0de2a6f2f2b21192138a9b.jpg

  三

  也许是历史的有意安排,也许是鄚州的地理位置重要,鄚州也就和“安史之乱”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由此可见,鄚州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但鄚州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古城关卡,如果把北京比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畿辅之地,那么,鄚州就是镇守畿辅之地的重要门户和前沿阵地。

  有人把鄚州城比喻为“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大成者。“天时”指鄚州为水路要塞,古为边界前沿,地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有良好的地域特征。千百年来鄚州见证了中原与北部民族的“南北通衢”、“茶马古道”;见证了北方历史上一次次民族大融合;见证了和睦友好政策的实施;见证了历史上多次移民戍边屯田。“地利”指军事重镇,交通要道。历史上鄚州疆域时大时小,设置时鄚州、时县,归属也多有变化,但一直是以北方重镇称雄,西望太行之巍峨,东临渤海之浩荡,北扼幽燕之锁胜,南毗齐鲁接儒风,历来为军队屯戍、兵家征战之地。同时它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事频发的地区之一。历朝历代在这里都燃烧过战争的烽烟,演绎了一幕幕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史诗壮剧。春秋齐征伐山戎救燕,战国燕赵齐争雄,双方曾在虢邑缔结“儒水之盟”,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割据地方,硝烟弥漫,刀光血影,平原大地,狼烟四起,公孙瓒曾在县建镇都“高京”,与袁绍大军混战厮杀的黑天昏地;唐朝中期,州是中原的边防前沿,与辽国对峙,朝廷在此立州置军,重兵压阵以防契丹侵犯;宋朝时与辽国战于鄚州,硝烟燃起,刀光剑影,战事不断。据史籍记载:从春秋到明末,这里曾有过较大的战斗达15次之多。以唐、五代十国、宋、辽、金时代,战争最为频繁。“人和”指以与神医扁鹊息息相关,历代皇帝在此建行宫,修大庙,逐渐兴旺,后闻名全国,以此充分体现了鄚州古城战略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7194ef2397dda1441562e867bbb7d0a20df48644.jpg

  四

  如今的鄚州,远离了战火和硝烟,设置也由过去的州、县治改为镇,地域也比从前缩小,鄚州古城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残破的南城门和城北部土城墙遗址。南城门当地人称“南阁”,城门洞至今还为路人穿行。当我们伫立在这座建于周朝的门洞时,我为古人们的建造艺术而赞叹不已。城门系用青灰砖砌成,长18米,门洞宽4.2米,每块青砖长175厘米,宽70厘米,全部是白石灰粉砌。现如今青砖斑裂、勾缝深凹,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是老祖宗千百年的智慧结晶,虽然被日月蚕食的“犬牙露齿”般裸露,但却依旧昂然屹立。目送着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穿过金戈铁马曾经踏过的门洞,我们来到城北的古城墙上,举目远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古城已是人去城空,荒草凄凄,人烟渺渺,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次角斗厮杀、沙场征战,却让人心绪复杂,浮想联翩。是的,鄚州作为军事重镇的概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鄚州镇地处京津腹地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站在这里,我似乎听到了诗人的吟唱:

“安史之乱”中的鄚州城 e61331c2d5628535337149f499ef76c6a6ef6312.jpg

  “御敌万民黄土垒,残垣断壁越千年。

  城高风劲芦花舞,墙底霜严野菊鲜。

  恭送寒衣百姓往,喜迎将士凯歌旋。

  牧羊归去苍茫处,独卧斜阳听响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