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华北明珠”重绽风采——《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解读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素有“华北明珠”之称,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和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白洋淀规划》由九个章节组成,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新区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统筹设计。 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如何统筹考虑水质与水生态安全,强调流域水质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生态分区方法和实施生态空间分区管理,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是白洋淀治理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之一。 曲久辉表示,规划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白洋淀规划》指出,按照淀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的目标考虑,确定2022年之前生态需水量为3-4亿立方米/年;从远期需求与配置看,2022年之后,随着流域和淀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逐步实现,生态需水量为3亿立方米/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表示,为保障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规划将淀内稻田和旱地逐步恢复为湿地,并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 在实现水质达标上,针对入淀河流,《白洋淀规划》从流域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流量保障和加强河道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划要求,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标;工业污染方面,从优化新区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区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针对新区农村,分别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养殖污染防治四个方面细化了规划内容。 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为全面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白洋淀生态服务功能,《白洋淀规划》对淀区进行功能区划,确定了约9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白洋淀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区,为淀内其他区域,主要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淀区纯水村搬迁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要措施。对纯水村,要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根据淀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阶段性目标要求,分批有序实施外迁。其中,生态功能区内村庄约2万人先行搬迁,生态服务功能区村庄有序外迁。 《白洋淀规划》的规划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2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
快板书《苍龙女智救生灵》作者:赵虎 演播:赵虎在古时候,白洋
圈头村太爷庙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中的圈头村建村早人口多,到
圈头村也有鬼异事儿一九三九的初春,日本鬼子攻占了新安城,随后
公元1677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初夏的晨光带着凉意,火红的朝阳尚未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很讲孝道的贤人,名字叫闵子骞,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