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有这样一个村庄: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 原名马村寨。据传,原为马氏建村,起名马村。宋代马家寨曾有驻军在这一带防守,形成寨垒,原名马村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名定安,当时,为宋代屯驻的水军之所,宋朝御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在这里操练水军,以船作战。当时,马村寨还修了4个寨门,所以又称四门寨。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古北口外人迁至,改名为马家寨(现在你依稀还可以看到村四周的护城河围绕着小村,东南西四座桥还在说着自己曾经的辉煌,只有北边因60年代在护城河上盖小学一所,现已是一座电影院,把桥和护城河湮灭)。 马家寨造船业兴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有个传说却印证了马家寨造船业历史久远。据传说,很早以前,当年的 安新县城南关有个魁星阁,魁星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便把笔尖对准马家寨,正要下笔的时候,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尖,便成了现在造船用的凿子。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史料记载,从宋代马家寨就与造船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解放后,仿乾隆所乘龙舟、为颐和园中昆明湖所造的画舫,也是马家寨匠人的杰作; 马家寨所造的船样式多、质量好,大的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的对槽、艘子;中的有劳动生活和兼作水乡人家运输用的四舱、五舱、六舱;小的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子。这些船只的造型,主要根据用途而设计,无论船的长度、规格,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以小巧的鹰排子为例,长1.15丈,宽2.25尺,之所以较其他船窄小,是因为在牧鹰时,轻快灵巧,转弯方便。这种船的船底窄小,遇风浪能在浪尖上行驶,很有点劈波斩浪的意思。 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是外人所不及的: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可看出树的好坏,据说是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树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如有树龙(即顺树身凸起的条痕)则有裂缝不可用。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二绝是“甩线一手准”。他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马家寨的木匠和一般的木匠不一样,白洋淀的人喜欢称马家寨为‘水木匠’,是为区分哪些能打家具的木匠称呼他们为‘旱木匠’。但是马家寨的‘水木匠’也能打各式各样的家具,而那些‘旱木匠’绝对干不了‘水木匠’工作。‘旱木匠’的斧头是绝对不敢砍铁,而‘水木匠’斧子有时候会砍铁钉的。因为他们的用具都是专门的铁匠而打制的,连铁钉都是分几种,有‘钉、钜、卡子’三中常用的,还会因为船的大小功能打制别的钉。‘旱木匠’要求缝与缝之间严实合缝,而‘水木匠’要求是必须有缝,在缝里面用专用的工具填实麻和桐油与白灰搅拌好的灰,这中结合结实而耐用,一般情况下这中填实就是木头烂了,它们也还完好无损。经过多少年的,马家寨木匠也有许多术语,不明白的人听到你也会雾水一头,如对造好的船只,需要翻过的时候,觉对不允许说翻过而说‘打张’,忌讳说‘翻’字等。 马家寨村不仅民国年间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8大造船作坊,而且抗战时期还为“三小队”和“雁翎队”造船,支持抗日战争。解放后安新县造船厂90%以上的工人都是马家寨人,上世纪90年代船厂倒闭。现在马家寨村有船厂6个,还有很多自家自户的的小船厂。马家寨的造的船只在华北、西北 、东北大小湖泊水库穿梭,各式的画舫游船在各个景区如颐和园、龙庆峡等旅游景区供游人游玩。 造船业为马家寨培养了众多能工巧匠,解决了马家寨及渔民生活问题,马家寨的能工巧匠又为白洋淀造船业增添了光彩。 |
庆都山·唐尧古镇由瀛源集团旗下康养文化旅游公司打造,总占地24
抱阳山景区位于满城县城西3公里处,属太行山东麓的余脉,抱阳山
简介腰山王氏庄园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处罕见的超规制清代城堡式民
北岳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
门票价位及说明:50元/人,16人以上8折,军人、老年人持有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