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记忆—— 火烧捞王淀 舍命保军鞋 一位99岁老妇救会主任的抗战故事 在草长莺飞的初夏,时隔5年后,我们再次来到安新区">雄安新区雄县一个白洋淀畔的村子——古庄头村。这次我们《雄安记忆》摄制组一行,专程登门拜访99岁的老妇救会主任李老扔。她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除了耳朵听力稍微有点差,其他都蛮好的。听说老人家年前得过一场大病,儿女们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才帮她脱过一难。 说起过去的事情,老人仍然激情满怀,特别是一提起打鬼子的事情,就拉开了话匣子。 “说起小日本,恨的我牙根痛……”,老人家再次向我们讲述小鬼子火烧“捞王淀”,众姐妹舍命保军鞋的故事。 李老扔生于1920年,那时,民间传说起个俗名好养活,所以父母就给她起了老扔这么个名字。她从小聪敏伶俐,但父母沿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没让她上一天学。小时候,她整天带着一帮小朋友戏水、打闹。大一点了,就开始帮助家里打渔、织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鬼子打到家门口。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李老扔走出家门,投身抗日活动,贴标语、喊口号,宣传抗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听她的。党组织看中了她的组织能力,任命她担任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前方的战斗也时时牵动着后方妇女们的心,不能去亲手杀敌,就竭尽所能地做好支前。李老扔把村里的几十名妇女全部组织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军衣、做军鞋。鬼子进了村,她们就躲藏到木船里做,鬼子追击,她们就把船开进芦苇荡。 到了冬季,为了掩护部队活动,也便于百姓躲避日本鬼子的搜查,乡亲们不收割芦苇,保留着天然的隐蔽地。有一次,日本鬼子又进村扫荡,扑了个空,这帮家伙抓鸡逮鸭,无恶不作。他们怀疑苇荡里有抗日人员,竟然丧心病狂地点着了捞王淀的大片芦苇。 火借风势,风借火威,吞噬着冰面的芦苇,烘烤着蓝天。转瞬间,整个捞王淀浓烟滚滚,变成一片火海。此时,李老扔正带着十几名妇女在芦苇荡里做军鞋。她们不敢走出芦苇荡,一旦被敌人发现,军鞋就保不住了,小命儿也没了。她们万般无奈,匆匆向苇荡深处转移。跌倒了,就爬起来,手被划了口子,也顾不上包扎,咬咬牙继续跑。 一会儿,个个就累得气喘吁吁,一阵南风加剧了火势,后面火苗的烧烤加上刺鼻浓烟,让她们几乎绝望。几个小点儿姐妹实在跑不动了,趴到地上几乎要晕过去。李老扔一手抱着军鞋,一手拉起姐妹,小声鼓励大家“姐妹们,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定要保住军鞋,坚持到天黑就是胜利,天黑了鬼子伪军就得撤。” 李老扔抱着一大捆军鞋,跑在最后面,边指挥,边回头焦急地看着蔓延的火势。火离她只有十几步远,她明显感到灼热,心里万分焦急,也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既要保住军鞋,还要保证姐妹们的安全。 忽地她来了主意,总这样被火追着跑不是办法,一旦跑出苇荡更危险。应该想办法阻断火势蔓延,保住芦苇荡。她指挥小姐妹们:“快,大家分段踩苇子,一边向南倒,一边向北倒,踩出一条小道,截住火,火着不过来咱们就安全了。” 妇救会主任的指挥,激发了姐妹们的勇气。大家迅速行动,很快踩出长长的一条小路。因为是在冰上,苇子根部不易燃烧,小道很快阻断了火势。 万幸的是,小鬼子在远处,面目狰狞地狂笑,并没发现她们的行踪。天黑了日本鬼子滚蛋了,捞王淀上空还漂浮着片片浓烟,听到村干部和家人们焦急地呼喊,姐妹们才回过神,走出苇荡。她们拥抱着亲人们,喜怒哀乐百感交集,大火烧了一天,整个捞王淀只剩了一小片芦苇,都以为她们牺牲了。 李老扔坚定的信念,沉着指挥,用她的智慧保住了军鞋,保护了姐妹们,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直到现在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为了表彰李老扔的先进事迹,她被任命为白洋淀北小区十七个自然村的妇救会会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前夕,她嫁给现在仍健在的抗日老英雄赵德斌,但因为特殊情况当时都没能及时接转组织关系,二老的党员身份丢失。现在,他们老俩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恢复组织关系,可几经周折加上当年的战友们大多已离世或失联,至今没能如愿。 |
纪录片《白洋淀》登陆CCTV-2央视财经频道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
中国通号牵手未来之城搭建低空监视防护网雄安新区(安新县)低空
诵声琅琅出金石,岁末京城再相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
点亮“美食安新”城市品牌2024年度“新白洋淀菜”发布会暨安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