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故事传说 查看内容

高尚书的传说

2019-12-17 18:01|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635| 评论: 0

摘要: 留村村东高家坟,有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尚书墓,淹没于荒草丛中。坟地里散落着石人、石马、石羊、乌龟驮碑等。相传,高尚书因遭同僚陷害,蒙冤被杀,后来真相水落石出,皇帝自责不已,御赐黄金人头一颗,与高 ...
         留村村东高家坟,有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尚书墓,淹没于荒草丛中。坟地里散落着石人、石马、石羊、乌龟驮碑等。相传,高尚书因遭同僚陷害,蒙冤被杀,后来真相水落石出,皇帝自责不已,御赐黄金人头一颗,与高尚书尸身一同下葬。曾几何时,这一传说使尚书墓成为人们寻求财富的“乐土”。“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挖掘了高尚书墓。高尚书的棺材中有一具尸体,头是水泥做的。棺木上覆盖着皇帝御赐的挽帐,上面有“皇清”字样。高尚书棺木左右是两个陪葬的童女,不知当时用了什么防腐措施,两个童女的肌肉还有弹性。当时人们猜测,高尚书墓不止此一处,真正的金头不在此处。因此关于高尚书金头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否真有此事,至今还是个迷。

高景,字似斗,直隶省保定府新安县(今河北省安新县留村)人,官至清朝刑部尚书。

顺治2年(1645年)举人,次年成进士,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按宣府、大同,因公事失误降职回籍。顺治5年(1648年)创建文昌祠,主修《新安县志》八卷。顺治六年(1649年),新安乡人数千起事,乘大水以舟船泊城外,高景尽心守御城池,出兵突然袭击,杀其首领,余众皆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于是复高官,补山东盐运司经历。不久提拔京师任职。先后做过太常寺卿、通政使、兵部、刑部、户部侍郎,直至刑部尚书。高景在刑部较久,熟悉刑名,判狱精明,以宽大为本。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巡抚朱国治指苏南在籍文武士绅举人监生等一万三千多人因‘抗粮’,全部斥革,其中被捕者三千人,最初决定全部提至京师审结,高景和同僚一起力争,使这些人得以在当地结案,当时朝廷下令凡犯罪官员出钱修造城池,可免罪复官,过去官员皆纷纷钻营,高景不同意这种做法,结果反被人陷害,罢官而归。康熙二年(1663年)高景捐资重修明伦堂。康熙五年(1666年)创建义学。

     留村村西老年活动中心原址是留村北岳庙,高景曾留诗一首《咏留村北岳庙古槐》:“孤居恣竖茂,枝虬苍可凭。雅巢争所集,入荫遍为棚。风雨时能得,沧桑变未曾。输他四百载,云寂几龛僧。”

高景很热爱自己的家乡,无论走到哪里,家乡一直是高景眷恋的地方,宦居他乡的孤独,融化为高景心中温馨而浪漫的乡愁,他在理想、信仰的照耀下,以个体反哺家庭、造福桑梓的形式浸入到生活中,积极为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造福一方。

据说当时留村村庄在堤外,经常遭水患。高景捐资把原来的“老堤”移到现在的“四门堤”。

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目睹家乡父老因水患而流离失所的惨状,高景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救济灾民,他捐款捐物,并以自己的政治影响和人格魅力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号召广大绅士投入到救灾的阵营里来,帮助无数家庭渡过难关。他阅历丰富,见识过人,成功地为家族培养出高宣化、高运化、高协化、高元化、高宏化、高坦、高培、高壎等出类拔萃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成为国家栋梁。不仅如此,他还有强烈的责任感,重视文化教育。 顺治五年(1648年), 高景创建文昌祠,主修《新安县志》八卷。 康熙二年(1663年),  高景捐资重修明伦堂。康熙五年(1666年),高景创建义学。他虽然处于社会高层,却能够体恤基层民众,时刻关心百姓生活。他增设公墓,为客死他乡的或无能为力安葬的贫民提供百年之后的栖息之所。高景还在留村他的家庙(今后街路)附近建了武术馆(今庙台),供家乡的人们强身健体。

相传,高景年少时家境贫寒,父亲买豆腐为生。他年少聪颖,有异于常人。在乡邻和家人眼中,是可塑之才。所以全家人勒紧裤腰带,把他送到村塾就读。高景不负众望,踏实刻苦,深受先生赏识,为促使其成才,先生每天单独辅导,课后还要亲自把他送到门外。连续几天,先生发现异常:走在漆黑的夜里,高景双肩之上各有一簇不大的火光,夺人二目。先生更加坚定地认为,高景大有来头,将来前途不可估量,所以对高景要求更加严格。
   一天深夜,先生送高景出门,竟没有发现他肩头的两簇火光,第二天,他把高景叫到跟前问:“这几天,干了什么逾理的事?”高景明眸转动,沉思片刻说:“没干什么逾理的事,只是前天帮助别人写了一封休书。”先生说:“你把内容写错了,拿回来我帮你改正。”高景找到事主,说明来意,要回休书交给先生。不料先生接过休书三把两把扯烂扔在地上说:“君子成人之美,断不可破坏别人婚姻的事。”高景光然大悟,当晚夜行两簇火光重现,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先生真教,学生真学。暑去寒来,一年有余,高景学习进步很快。一天半夜,熟睡中的先生梦到一位白胡子老者,手拄拐杖,走到自己跟前,连连叫苦。先生细问缘故,老者自称是当村土地,因为昨天高景到村东土地庙玩耍,在粉壁墙上写道:“土地公土地公,我差你去辽东,一去推黄土,回来捎大葱”。土地税:“高景是上天星宿下凡,他的话我不敢不听,可是真要照办,我的老命就完了,请先生管管他,救救我。”先生醒来觉得蹊跷,一问高景果然有这件事,先生严厉训斥命他把字涂去。高景来到土地庙,看着自己的笔迹心中暗笑,略加思索,在旁边又写了一行:“土地土地,我差你不去”。这一风波总算过去,后来,高景平步青云,做到了尚书,位极人臣。

入朝做官成为高景传说故事的分水岭,不知何人在何时开始“恶搞”高景。相传,有一年皇帝选秀,选中了安州一位姑娘。因为姑娘和高景有同乡之谊,便差人带重礼求见高景,请他助一臂之力。高景见来了人,心想:我们小小的家乡,如果再出一位姑娘,哪里还显得出我来。略加思索说:“我最了解万岁的脾气,等姑娘见到圣驾,撩起罗裙,面含微笑然后施礼,就选中了。”高景又找到那位姑娘说如此。

第二天,安州姑娘见了圣驾,撩起罗裙,面带微笑,还没施礼,就被皇上断喝一声:“好贱人,拉出去斩!”姑娘回头再看高景,只见他面带冷笑。直到这时,安州姑娘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露出了三寸金莲失了礼。她冲高景骂道:“你这个绝嗣后辈的高尚书!”有人说高尚书做了缺德事,安州本应出娘娘,他违背了天意;也有人说娘娘金口玉言,高尚书受了皇封,果然绝后了。

   后来,高尚书主持抢修堤防,眼看洪水就要冲破河堤,他跪在河神庙去前祈祷:“如果保住河堤,弟子重修九十九间庙宇。”说来也怪,眼看洪峰退去。事后高景将此事奏报朝廷,朝廷发下国币奴帑银,命高景建造河神庙,没想到他中饱私囊,把九十九间房改成九十九根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变成历史,历史变成传说,这几乎是一个规律。

康熙十八年、十九年,康熙帝两次巡历,水围白洋淀安新,高景前往迎驾,受到康熙的慰劳,赏给他莽裘、蟒袍,并赐《日讲四书解义》。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故。御题《恩褒尚义》四字赐之。
   不知谁是高景故事的始作俑者,有些故事颠倒了黑白。但事实终归是事实。“仁者爱人”,高景不仅对家乡父老一往情深,对士绅、子民也怀有仁爱之心。留村人始终以高景为骄傲,他永远是留村人中的一员,高尚书将永垂史册!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