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下半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辗转战斗近十年的孙犁又回到深县,这次他是调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抗战胜利后,我党进驻深县城,开始部署各项工作。自诩“恋熟怕生”的孙犁重回故地,有老友重逢的喜悦,有岁月流逝的伤感,亦有世事变迁的感悟。十年前的深县,是抗战初期的艰难困苦,民不聊生;十年后的深县,处处欣欣向荣,人人士气高涨。还是当年任教的县城,还是那条老南街,只是工作地点从路西的学校转到了路东的县委大院。西院经历了抗战学院军政院、深县第一高小等变迁,彼时是建成不久的冀中区第五中学,当地最高学府。 此时,孙犁和有文学梦想的县中学教师康迈千有过一段亲密交往。据康迈千回忆,“1948年土改,他(孙犁)由冀中区一单位调来我们深县任县委宣传部长,我刚调任刚刚草创的深县中学任教……”但是,两人是有前缘的,孙犁曾是《晋察冀日报》的副刊编辑,还编辑过《平原杂志》,康迈千是深县政府县报《抗友周刊》和深南县报《庄稼报》的主要编辑,在冀中各类报纸上多有投稿,还是《冀中导报》的特约通讯员,常给报纸写些诗歌、唱词、通讯等。孙犁是康迈千仰慕已久的人物,孙犁对康迈千的名字也不陌生。 宣传部负责通讯工作,在县中学工作的康迈千参加孙犁主持的会议,两人才真正认识、熟悉。县委和县中学两门斜对,有着共同的爱好,相似的出身,还是同龄人,且孙犁也有任教的经历,自然惺惺相惜,就接触多了。据康迈千回忆,“几乎每天吃过晚饭,他便走来相招,外出散步。”志趣相投、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基本是无话不谈。两人谈文学、谈通讯、谈教学、谈未来。当年的县城很小,稍微走一段,便穿过窄杂的街道,到了城墙旧基。这里地势较高,既可放眼平原景色,又可见到城内外的烟火人间。康迈千说,“有时我无意中说出一两句他认为有趣的话,他便纵情地哈哈大笑,他的爽朗笑声,四十年后的今天,似乎仍在我耳边回荡不息。”2020年,老南街旧貌尚存,散步的城墙旧基建成了新街,两人的身影,闲适的神情,身后的足迹,仿佛依稀又见。 1948年底,接到上级命令准备马上离开的孙犁,到县中学向康迈千等人辞行。众人自然不舍,几位友人在县城一家小饭馆为孙犁践行。一杯水酒,一份深县特色菜“秦椒料”,主食也是深县特色名吃,大饼、老汤豆腐脑。虽不是美酒佳肴,比日常的窝窝头、老咸菜等粗茶淡饭要合口味。众人把酒话别离,甚是动情。 孙犁离开深县不久,康迈千调到河北省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后到《河北日报》社任编辑。他们之间的交往并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隔断。每有新书出版,孙犁必亲笔签名寄赠。1953年,康迈千到安国县大文村体验生活,无意间听说孙犁在东长仕村下乡,自然欣喜。两村相隔二十里,阻不断康迈千着急见好友的心情。安顿好食宿后,他马上步行奔东长仕村。正是清明时节,平原春色,万物葱茏。两人相见非常高兴,一起吃过午饭后,孙犁约康迈千到村外散步。据康迈千回忆,“好像时隔四年,给过去深县转城址补课。”彼时同样从事编辑工作,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他们观光旧庙、欣赏杏花、看孩子们在沙岗上嬉戏,谈论枣树和垂柳。康迈千大发评论,孙犁全神贯注静听。于是有了后来《风云初记》里一个资产阶级人物“批枣评柳”的一段话,而这段话正是出自康迈千的那次闲谈。多年后,再见孙犁,康迈千笑提“抗议”,孙不言辩,只爽朗大笑。 友情并未随时间久远而淡化,反而历久弥新。196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也迁到天津,孙犁和康迈千距离近了,却因这段时间孙犁身体欠佳,并没有过多会面。偶有闲谈都是轻松愉悦,常常意犹未尽,谈话内容终离不开文学创作。1966年,康迈千随单位搬迁至石家庄。直到1973年夏秋之交,孙犁到石家庄一战友家小住,恰巧和康迈千单位在一处大院,得以再次朝夕聚谈。1986年,康迈千因公到天津,再次拜访孙犁,此时两人已是七十三岁的老人。老友重逢,康迈千看到孙犁的早饭只有小菜、馒头、玉米面粥时,不无感慨。笑谈其老传统未改,两人可谓同庚同好同病相怜,都吃不得荤腥,实在福小命薄。孙犁不由放下筷子,又爽朗大笑。康迈千七十七岁时,浓墨重彩回顾了和孙犁这几十年的情谊。 对和康迈千的交往,孙犁文章也多有记载。1985年的《羊城晚报》上登出孙犁的《善音室日记摘抄》中这样写道,“同深县中学教师游,与康迈千最熟……”所记便是1948年在深县的一段实录。1987年的《羊城晚报》登出孙犁作品《我的金、石、美术、图画书》中载,“1948年秋季,我到深县任宣传部副部长,算是下乡。父亲已去世,老区土改尚未结束,一家老小的生活前途,萦系我心。”“在深县时,结识了一位中学教师,叫康迈千。他住在一座小楼上,有一天,我去看他,登完楼梯,迎面挂着的大镜子里,看到我的头部不住颤动……”在《芸斋书简》中,孙犁给杨振喜的信里提到,“前不久我给康迈千同志写了一张明信片,如果方便,请从他那里复制一份,与前信一并刊出,不知你以为如何?如一同发,则题式为:芸斋书简,一致姜德明,二致康迈千……” 对第二次在深县工作,孙犁曾回忆,“一九四八年冬季,我在深县下乡工作。环境熟悉了,同志们也互相了解了,正在起劲,有一天,冀中区党委打来电话,要我回河间,准备进天津。我不想走,但还是骑上车子去了。”任职深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孙犁负责“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包括乡艺运动”。他考虑暂时脱离一段时间文墨,学做一些文章以外的实际工作,是对身体的调节,也能借此机会深入到农村了解一下乡村艺术。 此时的深县,作为老解放区,群众文艺运动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有过农村剧社工作经验的孙犁,常到各村走走看看农民的文艺活动。因为曾有在深南活动的经历,且回家常走县城--兵曹--唐奉-孙遥城村这条深北路线,所以对深县许多村都很熟悉。故地重游天地新,下乡自然是件有意思的事。这一年,深县成立了曲艺队,主要就在农村活动,演出曲种有西河大鼓、木板书、河南坠子等,极受群众欢迎和喜爱。10月,宣传部、教育科和城区各部门组成庙会宣传委员会,在县城庙会利用文化棚、农工业品展览、秧歌队、黑白报等形式宣传我党的政策。这段时间,孙犁与县干部相处甚融洽,致使领导评价他为“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相结合的模范。”他评论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多系工农干部,对我也还谅解”。多年在外奔波,只有在深县工作时离家最近,因此他常常步履匆匆踏上归家之路,得以“一有空闲,经常回家”。 虽然一生辗转多个工作地点,更换过多个工作岗位,深县,是孙犁生平里绕不去的点。深县人也是故乡人,无论走多远,一口方言,泪满衣襟。对深县的感情用第二故乡形容也很贴切,这里是孙犁投笔从戎的重要节点,也是十年后事业走向转折的新起点。自从走上艰辛的革命道路,第一次从深县出发,到了晋察冀通讯社这个视野更加广阔的单位,第二次从深县出发,是进入天津筹办《天津日报》,开始了另一番崭新的事业。(原文题目:《孙犁与深县的缘》) 作者简介:季竹林,衡水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曾多次获奖。参与编写《深州文脉》《大美深州》《法尊法师与法尊寺》《深州民间文化拾萃》《深州抗战记忆》等书。 深州季竹林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州故事”2020-03-19) |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景区演出市场,加强景点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安
今年端午假期,白洋淀景区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9
“五一”小长假期间,安新白洋淀景区共接待京、津、石及周边游客
近年来,以“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
“五一”不冷不热的天气,结合3天小长假,必然带来近郊的旅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