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洋淀航运发展历史概述 白洋淀航运史,大致可追溯至几千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六千年古黄河是经流白洋淀地区在天津附近入海,而白洋淀边的梁庄、留籿遗址也分属六千年前的磁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说明当时此地已经有人靠水而居,渔猎谋生,可以想见,原始的木筏和简陋渔舟也应该逐步产生了。 《安州志》,记载:“三官庙前,旧有秋风台,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荆轲之处。”《战国策·燕策三》曾作了这样的记述:“送之至易水,既祖,取道。”这里所说的“祖”,清代大学者王引之、孙冶让等均解释为“祖泽”,就是指当今的白洋淀。在《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他主持修筑的“平虏渠”从滹沱河通沧州。漕运的舟船,必经过白洋淀。据《新唐书.地理志》所注:莫州有“九十九淀”,唐时候白洋淀船只上可沿九河而上,下可通渤海。据《宋史·何承矩传》记载的他修筑的“塘泺防线”又是一项水利工程,船以逆流而上达保定,也形成了保定至现在天津的航线的雏形。经历了元、明、清至新中国初期,白洋淀上可达保定府河,下可达天津,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位下降,河道断流,更有陆路交通便捷和四通八达,船运也结束了自己历史使命。 以白洋淀为中转站的津保航运有四个重要节点: 1、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天津设三卫(驻军1.6万人)。明代实行海运、漕运兼重的政策,天津遂成为北方商品集散地。浙江商人的丝绸、布匹运到天津后,通过大清河运到白洋淀的新安、安州,再转运保定等冀中腹地。天津出产的长芦盐,也由大清河运送保定、清苑等地。 2、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卫改设天津州,隶属河间府。雍正九年又升为府,天津城的地方机构设施日益完备。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直隶总督署由正定迁到保定,保定城的地位骤然上升,这就极大促进了保津航运和商贸的发展。 3、1907年,白洋淀安州商人刘济堂创办“津保轮船公司”,近代轮船公司开始在津保航运中占据主导地位。 4、1914年9月16日,直隶全省内河行轮董事局正式成立,行轮局首辟的客运航线,是在筹备建局期间开航运营的,1914年6月初,津保航线的第一期航道修整工程基本完工后,大沽造船所建造的第一批轮、木船泊完工交船,于6月15日率先正式搭客运输,由天津—苏桥,航线长75公里。这就是官办航业经营的第一条轮船客运航线。1915年4月,延长津保线(由苏桥镇—安新县新安镇)。 二、津保航运与白洋淀造船业发展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漕运和商船云集的重要码头,天津开埠及近代工业的发展,对河北影响颇大,它直接推动着河北地区内河民船运输业的重新振兴。据《天津志》记载:1905年通过西河进出天津的民船达35621艘,到了1925年则多达50065艘。 河北内河运输使用的民船类型很多,因航道状况、用途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运货船的主要船型有艚子(对艚船)、舿子船、粮划子船、煤船、厂船等十几种,载客船称为太平船。民船的共同特点是利用风帆、水流、人力撑篙、摇橹和拉纤行驶。船型扁平,体长身窄,吃水浅,载重量多在20~70吨之间。 对艚船是河北(直隶)省近代以至现代内河使用的主要船型,它由前后两节单船,用绳索或铁链连接而成,又名两节头,也称为“对艚”,是一种独特的木帆。其结构具有船体瘦长,长比宽大,中剖面系数小等特征,具有运行阻力小,载重量大,吃水浅,行驶快等优点。对艚船在弯曲航道航行时,还可分一为二,搁浅时可以解体脱浅,航道狭窄时,可解体调头,非常适合在河北内河使用。该船体形大,载重量多,是津保内河航线上极为普遍的一种运货船。自明、清以来数百年间,天津运往保定内地的各种物资及保定运往天津乃至供出口的大量土特产品,很多是通过这种对艚船运输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津保内河航道使用的主要是“西河对”(因主要航行于大清河与子牙河等西河,故名)。一般船长15米以上,宽2.7米,深1.4米,吃水1米,载重量为60吨左右,颇适宜煤炭、小麦、杂粮等大宗散装货物的运输。 津保航运的繁荣也促进了白洋淀造船业的发展。白洋淀造船兴于北宋,聚集在马家寨的历代造船师傅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了适于本地生产生活的各种船只。分为“艚”“画舫”“三舱”“四舱”“五舱”“六舱”“鸭排”“鹰排”等类型(姜琳祥师傅是马家寨造船非遗传承人),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马家寨村民国年间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八大造船作坊,他们为津保航运生产了大量商用“对艚”和小型民用船,马家寨成为当时名闻北方的重要造船基地,而且抗战时期还为“三小队”和“雁翎队”造船,支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成立群众造船社,45名工人均来自马家寨。1956年造船社与马家寨村修配厂合并,称造船社。[1957年,中央宣传部长周扬来白洋淀视察时,指示建造“水上文化宫”,完工的“水上文化宫”又称“白洋淀大花船”。此船前看呈方形,后观呈六角形,是座两层楼船。飞檐吊角、雕梁画栋、五彩纷呈。内设餐厅、娱乐室、休息室、图书室、会议室、厕所等,集多种功能于一身,集中表现了马家寨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造船技术。1958年安新与徐水、容城合并为徐水县。安新造船社与新安木业社、安新机械厂合并称徐水县造船厂。1961年安新恢复安新县置,造船厂与木业社、机械厂分家。人民公社成立后,马家寨村各生产队也组织船工造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