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润彪 战国时期,燕南长城(今新安北堤)南的白洋淀一带为黄河故道,东流入海,源远流长。黄河,由于河水浑浊色黄而得名,以多泥沙,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后,古黄河改道南移。 因地处燕国南界前沿军事要地,为防范赵国,始建浑埿城(今安新县城)。浑埿城周围的水域,明确记载的淀泊谓之大埿淀、小埿淀,最早见于《水经注》。 《水经注》系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为汉代桑钦所撰《水经》作注的一部著作,用散文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祖国的人情风物、山川河流,记述了水流的发源和流向,同时还兼及所经地区的城邑、关津、村镇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和历史事件。在《水经注·易水》中注曰:易水又向东流,有埿水注入,埿水上口承接两个淀泊于容城东南,称大埿淀、小埿淀。这支水南流注入南易水,汇流处称为埿洞口(今同口),水边有浑埿城,易水经过它的南边,东面汇合滱水。 《水经注》中的易水,只是滹沱河水系中的一个分支。历代史学家多认为在易县,还有人都以为易水只有一条,其实,易水分为南、北、中三条易水。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地图出板社1982年10月第一版)“相、冀、幽、平等州图幅(标准年代为497年)也仅绘出一条”。事实上,这不过是北魏郦道元时代的北易水。另外,还存在着一条南易水。南易水,俗称雹河、瀑河,发源于狼牙山东麓,流经易县南部,经瀑河水库流经今安新县安州、新安注入白洋淀。历史上南易水曾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一条重要河流,以易水为界,南归赵国,北属燕国,故有“燕南赵北”之称。 左侧为新安北堤(燕长城堤)远为安新新大桥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熟悉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自古著名。《水经注·易水》卷中,注文在全篇的最后一句提到:“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它其实只是易水的一条支流,滱水就是今唐河,这里所称的“长城”,《水经注疏》有较详解释:“考《易水注》屡言长城,燕之长城,西自今易州安肃、容城境,东抵文安。文安之长城,特燕、赵之东界耳”。据考证,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上,燕太子丹为荆轲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于是世上有此《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 《战国策》所记“送之至易水上”后接“祭祖,取道”。其“祖”,《墨子·明鬼下》有言“燕之有祖”,而清代学者王引之、孙怡让等均释为“祖泽”,当指湖泽而言,似符合其本义。当时荆轲刺秦王过南易水,所看到的“祖泽”,应是大埿淀、小埿淀这一片水域,并无其它淀泊的文字记载。 战国时期,新安时为燕国的南界,燕长城堤之北的水淀,大埿淀、小埿淀一带,也兴建了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无论地表水,还是人工建造的水利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大埿淀、小埿淀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淀边农田种植也为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易水堤防位于易水沿岸,后来由堤防扩建成为燕国南长城,今新安北堤,谓之易水长城,具有双重作用,既是燕国的军事设施,又是大型水利工程。 浑埿城历代多为容城县管辖,金泰和四年(1204年)改浑埿城为渥城县,隶属安州。泰和八年,州治由安州迁至渥城,渥城升为安州州治,大埿淀、小埿淀也随之改称为大渥淀、小渥淀。 |
庆都山·唐尧古镇由瀛源集团旗下康养文化旅游公司打造,总占地24
抱阳山景区位于满城县城西3公里处,属太行山东麓的余脉,抱阳山
简介腰山王氏庄园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一处罕见的超规制清代城堡式民
北岳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
门票价位及说明:50元/人,16人以上8折,军人、老年人持有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