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崇甫:不该被遗忘的雄县“无名英雄” 在雄县史书《雄县志》和相关的人物史志中,记载了诸多雄县籍名人或在雄县工作生活过的名士。但有一个人虽然从未提过,但他是地地道道的雄县人,出生在雄县北沙口乡西刘官营村(当年该村属新城县),他一生投身革命。 1930年,年仅20岁的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进入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省民众教育人员养成所。毕业后,回新城县筹办县立民众教育馆,宣传抗日,反对剥削和压迫,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书籍和参与“五四”运动的进步青年,决心追求马列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933年,他被认为是“赤化分子”而被迫出走天津,在河北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实验区任干事,参加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活动,并与进步人士共同集资创办小型报纸《众报》,继续宣传反蒋、抗日、救亡。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与新婚妻子远赴西安,参加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斗争。他作为中共地下党员先后在陕西省扶凤县保学教员训练班、黄龙垦区、渭南县固市中学、重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等地工作。妻子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1940年7月后,他和妻子接受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派遣,先后在黄龙育幼院、固市中学、甘肃省固原中学、宁夏师范学校、陕西省泾干中学、大荔中学等校任教,利用教师身份为掩护,积极从事地下工作。由于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革命生涯鲜为人知,尤其是在老家雄县,更没有人知道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党员,他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1949年2月,到达延安,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西北公安厅、中央军委联络部工作。 1951年和1952年,他和妻子先后迁往北京,1954年入云南。他曾参加中苏边界谈判和中缅边境谈判和勘界工作。1958年,他和妻子从部队转业,分别在昆明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人委人事处工作。后来,他又先后任昆明市级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校长,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曾著有《昆明风景名胜古迹》、《昆明远古、唐、宋、元、明、清历史资料汇辑》等。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历史剧《庄蹻开滇》《李晋王》《驺忌》和诗词、书法作品等,现存遗作60多件。1966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4月10日,妻子在昆明家中去世。 他的名字叫孙崇甫,取崇拜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意。 |
纪录片《白洋淀》登陆CCTV-2央视财经频道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
中国通号牵手未来之城搭建低空监视防护网雄安新区(安新县)低空
诵声琅琅出金石,岁末京城再相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
点亮“美食安新”城市品牌2024年度“新白洋淀菜”发布会暨安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