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记忆||走进七间房乡(五) “嗄子村”里的拐弯抺角 文 亚军 福忠 走在七间房乡梁沟二村的老街,街道窄窄,小巷深深。开始,感觉有些别扭,但踏着岁月的痕迹,我们慢慢地走着,似乎能感觉到脚下的这片土地会呼吸。两边那斑驳的老屋,黝黑的瓦片,土灰的墙面,甚至,偶有咯吱咯吱的木门声,似乎在长长的叹息,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这就是当年的‘嘎子村’,要进‘嘎子村’,就必须‘拐弯抹角’”老支书李卫民告诉我们说。 见我们有些疑惑,他还没来得及细说,眨眼就到了一个“拐弯抹角”处。 如果不是真正的看到“拐弯抹角”,我们还不能真正的理解它的内涵所在。在现代,拐弯抹角这个词就是形容人说话办事不直来直去跟你绕弯子,是个贬义词。其实在古代,拐弯抹角是一个建筑上的名词,是含褒义的。常见于民间古建筑当中,特别多的是出现在狭窄胡同的拐弯处,在拐弯处的下面做成斜角或圆角,腾出更大的空间,让利于民,方便邻里出行和车辆拐弯,而在上面又恢复原样,表明对房子主权的态度。 一位房子的主人,也是一位老者告诉我们说:“我们老街这样的建筑风格,就是为了方便大伙,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古人谦让中有原则,礼让中又有态度,在拐弯抹角这个小细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据老支书李卫民介绍:“这种建筑模式始于很久以前了,当时拆除旧房改建的这个老宅,这个拐弯抹角想法也是源于宅子的主人,为的是方便乡亲们通行。这个老宅没有精心的设计,就是在旧房的地方重建的,但拆除旧房的砖瓦正好改建成这个老宅。正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是啊,拐弯抹角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他人让利,自己的房子也得到保护,自己也受益其中。这是雄安的智慧,也是雄安人的美德。眼看到了中午,太阳高照,我金板凳摄制组一行走出了这深巷中的老街。路过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同村而居差距竟是如此之大,老街在喧闹中保持着这份宁静,延续着古街的文脉……下一次,我们带您寻找《小兵张嘎》里的“茶馆”和“大门洞”,敬请期待! |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
中国通号牵手未来之城搭建低空监视防护网雄安新区(安新县)低空
诵声琅琅出金石,岁末京城再相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
点亮“美食安新”城市品牌2024年度“新白洋淀菜”发布会暨安新美
白洋淀小蒲草编织农民致富梦12月25日,在河北雄安赵韵蒲艺农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