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铁骨白洋魂——梁庄村采风手记 一、丹心 在雄安新区安新县刘李庄镇梁庄村,有一位103岁的老党员,岁月荏苒,这位经历了一个世纪多风风雨雨的老人,已经忘记了一生中大部分的事情,甚至连相伴多年的乡亲和晚辈都不认识了。乡亲去家里探望她,她拉着对方的手说:“抬伤员,送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然后她又问:“你年轻时干过这个没有?” 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叫刘小妥,党员证上写的名字叫刘托。到底是哪一年参加抗日工作,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了,在她的记忆里,现在只剩下年轻时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的一些事情,现在她很少说话,偶尔说几句,都是一些富有那个时代特点的顺口溜。常年伺候老人的儿媳马丽花,记录了近几年老人说过的话,并用老人的说话风格整理成文字: “刘托入党四二年,五月十六那一天。 入党妇救主任干,前后当了十余载, 国破家亡环境苦,那时工作不挣钱。 更起军衣军鞋做,还要带头捐粮款。 ……” 在老人的记忆里,表述了这样一些事情:抗战的日子里,刘托带领妇救会的姐妹们,起早贪黑做军衣做军鞋、站岗放哨送情报、掩护救治伤员;在梁庄村东三里的大树刘庄就有敌人的炮楼,抗日干部晚上开会时为防止暴露,要把窗户挡上棉被;抗战时期曾有九位党的高级干部在梁庄驻扎过,其中包括刘少奇(化名刘德清),杨成武的回忆录中曾记载在邸庄、李庄、梁庄驻扎;刘托的丈夫当时是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家是抗日堡垒户,曾在家里收留、掩护、救治过多位八路军伤员;魏洪亮将军(时任冀中军区九分区司令员)曾住在她邻居家的南屋里。在刘托的回忆中,还记录了梁庄村农会主任梁玉增烈士壮烈牺牲的全过程。 “…… 热水饼子没吃好,敌人快要到我村。 搀起伤员急忙撤,芦苇深处藏亲人。 滑倒摔在冰层上,百天胎儿流了产。 终生没生男和女,不育心酸太遗憾。 ……” 因为掩护伤员,刘托在白洋淀冰面上滑倒摔伤导致流产,并因此终身不育,后来她不得不抱养了一个儿子。 “…… 烽火岁月堡垒户,幸运再活七十年。 勋章功劳未曾想,抗战赤心如铁坚…… 安新县刘李庄镇梁庄村,刘托,99岁, 记于2015年4月6日” 刘托生于1916年,1942年入党,是一名77年党龄的老党员。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前夕,上级曾计划请刘托去北京参加阅兵观礼,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二、铁骨 1942年冬,一大队日伪军从任丘方向开来,经大树刘庄凿冰行船直奔梁庄村。得到消息的部分梁庄村抗日干部急忙向白洋淀内转移。当时水面虽然已经结冰,但冰面还没完全冻结实,大面积的冰面上人们不敢奔跑,只能爬行或滚过。那天,梁庄村农会主任梁玉增本已经安全转移,可忽然想起一位抗日干部的一支“独撅”(一种只能一次填发一粒子弹的手枪)留在了自己家里,梁玉增怕日军发现这支枪后会伤及没有转移的群众,便独自返回家里,去取这只手枪。梁玉增回到家里拿出了手枪,却没有能安全出村,不幸被日伪军抓住。 当时,因为白洋淀的冰面没有冻结实,村里大部分村民没有转移,日伪军把村民集中在梁庄村南的东河口边(梁庄人把村东黄淀叫做东河口),却把梁玉增单独押到村北的水壕边审问。鬼子对梁玉增实施毒打,逼迫他说出抗日干部在哪。梁玉增只说了三个字:“不知道。”。鬼子抱来芦苇点燃,扒去梁玉增的衣服,把他推进火堆。眼看着梁玉增被烧昏过去不再挣扎,鬼子又把梁玉增头朝下塞进水壕内的冰窟窿里,浸在冰冷的淀水中。看到苏醒后的梁玉增开始挣扎,鬼子用打苇子用的长铁钩把梁玉增搭上来继续审问,梁玉增依旧咬紧牙关。鬼子继续把梁玉增推进火堆,然后再次把昏厥的梁玉增浸到水里,如是多次,梁玉增没有吐露鬼子想知道的哪怕一个字的内容。 梁玉增,这位土生土长的白洋淀汉子,这位36岁的农会主任,到底有着一副怎样的钢筋铁骨,才能在这水与火的淬炼中保持本色啊? 日军翻译官回到被日伪军围在村南的梁庄乡亲们面前说:“梁玉增畏罪自杀了。”然后又拉出几个村民毒打,逼迫说出抗日干部的名字,同样没收到任何消息,最后整个队伍退回任丘。 在把梁玉增烧焦的遗体入殓时,梁庄全村的乡亲都哭了。 梁玉增 ,1906年生于梁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冬牺牲,时任农会主任。 梁庄村地处安新、高阳、任丘三县交界地带,抗日战争时期,梁庄村属于约有人口450人,参将革命的近百人,先后出现革命烈士13人,多人成为解放后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国家干部,其中县处级干部14人。抗日战争期间,梁庄曾是安新县抗日政权活动中心,冀中九分区司令部驻地。有因保密原因化名来白洋淀工作的中央首长和萧克、杨成武、吕正操、孟庆山、魏洪亮等多名八路军将领和曾在梁庄村战斗、生活过。 三、白洋魂 20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由安新作协牵头组织的“雄安作家看雄安”活动第十站“走进刘李庄”如期举行,笔者和来自雄安三县的几十名作家一起来到位于安新县东南部的刘李庄镇采风。我们先走访了河北梆子的发源地、河北梆子创始人周福才的故乡南冯村,又去了1927年就成立北方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北冯村,最后到了毗邻黄淀的梁庄村。 第一次去梁庄,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村的文化。采风队伍到达梁庄村委会时,在大门外迎接我们的是节奏欢快的广场舞,院内,两只身穿不同服装舞蹈队在演绎激情现代舞,正对大门的梁庄村老年书画活动室内,村里的业余书画家们在泼墨挥毫,而旁边的屋子里,梁庄业余京剧团正在演出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激昂铿锵的《坐宫》一折,那一声“叫小番”高高的调门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 我很吃惊,梁庄只是一个人口一千多的普通村庄,文化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 在梁庄,不但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当代文化,也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这里保留着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梁庄村村南。遗址发现于1986年4月,当时经过考古发掘,收集骨化石、骨制用具100余件,泥质陶片、夹砂褐陶片50余片和石斧两件。该遗址目前是雄安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属人类新石器早期生活遗址,距今约八千年左右。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梁庄遗址”。 在梁庄村委会举行的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了遗址发现和发掘的过程和本村革命历史,然而从梁庄村几位老者口中听到最多的还是关于梁玉增烈士的故事。我能感受到,几位老者的陈述发乎于情,发乎于心,他们深情的讲述把在场的作家们完全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会后,老人们一再叮嘱,要把梁玉增的故事写成文字,让更多人知道。 由于那次采风来去匆匆,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多,6月5日,笔者再次走进梁庄村采访。这一次,我见到了亲眼见证梁玉增烈士牺牲的91岁的梁泽君、81岁的梁析清和梁玉增的外孙女,71岁的杜仙老人,不但听他们详细讲述了梁玉增烈士的事迹,还第一次听到了百岁老党员刘托的故事。 座谈中,梁析清老人握着我的手说:“把我们讲的写出来吧,我怕以后我们这辈人不能讲了,年轻人把这件事忘了,这种精神不能丢啊。” 在几位老人眼含泪水的讲述中,我被感动了,感动于他们的精神。 八千年的华夏远古文明时刻浸润着梁庄这片土地。 四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梁庄人在此傍水而居,渔猎耕织演武习文繁衍不息。 抗日战争中梁庄人为抵御外侮投身革命,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依旧回响。 改革开放后梁庄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勇于开拓创新,强了村庄,富了乡亲。 雄安新区成立后,梁庄人识大体顾大局,数十家低端企业关闭或外迁而无怨无悔。支持新区建设,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是现在所有梁庄人的责任。 梁玉增七十年多前的事迹依然在村子里传颂。 刘托七十多年前的记忆依然在血液中流淌。 …… 这一切,是否能归类于两个关键词:精神和文化? 我认为,这种精神,这种文化,就是白洋淀之魂! 作者:刘卫宁 资料提供:梁泽君、梁析清、杜 仙、梁国平、梁七山、梁焕奇、马丽花 |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景区演出市场,加强景点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安
今年端午假期,白洋淀景区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9
“五一”小长假期间,安新白洋淀景区共接待京、津、石及周边游客
近年来,以“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
“五一”不冷不热的天气,结合3天小长假,必然带来近郊的旅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