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篇献给党的百年诞辰 百年苦难辉煌,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走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啊。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一个普通的摄影人和老百姓,百年岁月的风雨在我的记忆里也留下过斑斓印迹。 岁月鎏金。 从1985年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不间断在白洋淀的老村老寨游走,许多珍贵的瞬间,留在了照片上,也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2019年,在雄安画报编辑们的帮助下,我对照老照片中十四名人物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完成了以《白洋淀故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为题的长篇图片报道。 我喜欢微信摄影报告这个形式,可以随时交流,自由发挥,让照片和文字一起说话,还能及时纠正疏漏错误,便于不断改正提高。 至此党的100年诞辰纪念日,对《白洋淀,那些红色记忆》再次修改补充甚至重写了一些内容,作为我的心里话,重新发布。文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约20位左右。他们有生者也有逝者,有受过委屈的老革命,也有甘愿寂寞,奉献一生的老黄牛,有摘帽右派,也有英雄模范,有画家,作家,作曲家,教授,教师,学者,收藏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有红色的基调依托,有七色的彩虹飞舞,他们共同构成的群雕,活灵活现地耸立在我的眼前。我要把心中的他们,说给大家。 献给党的生日,献给白洋淀,献给我倾慕仰望和怀念的先烈们,先辈们,献给身边的同龄人,也献给年轻的朋友们! 这是忘不了的白洋淀! 采蒲台的烈士祠 采蒲台是白洋淀的一个水村。水村最大的街道叫大前街,大前街的尽头,是烈士祠。 1988年的夏天,我们来到烈士祠。 那时,烈士祠兼作着全村的“配电站”和“磨面房”。在三三两两来磨面的村民的说笑中,在磨面机的轰隆轰隆的转动中,在墙上挂着的电表盘的下面,我们看到了摆放着的十几名烈士的牌位。牌位是那样质朴,排列得也有些随意,这个场面,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青年无疑是个震撼。 是的,这是革命老区,那些牺牲了的烈士们的在天之灵,原来并没有离开他们的亲人们远去。乡亲们以这样的方式怀念他们,告慰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从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经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逝者依然如生,他们还在乡亲们的身边! 这就是白洋淀! 2018年的8月,30年后又见到了采蒲台的烈士祠。 采蒲台的大前街,还是人来人往。不同的是,烈士祠的墙上多了一块“永垂不朽”的喷绘牌匾,室内没有了磨面机的轰隆声,也不再是全村的配电房。因为扩建村中街面,门前的台阶没有了,平时根本进不去人。烈士祠上了锁,我借助木凳,隔着窗户向里看,什么都没有见到。据说年久失修,烈士祠成了危楼。还据说村里曾想将烈士祠迁移到村外,并在村外立碑建园。可是最后没有得到村民和烈士家属的认可。 在村外,新建的烈士纪念碑。 我想:烈士祠在采蒲台村民心中有着固有的位置。采蒲台的烈士祠,是采蒲台村的地标,更是村民们心灵的坐标。 采蒲台不能没有烈士祠。 曹真大娘 曹真大娘是孙犁在白洋淀作品集《琴和箫》里提到的人物。 |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
中国通号牵手未来之城搭建低空监视防护网雄安新区(安新县)低空
诵声琅琅出金石,岁末京城再相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
点亮“美食安新”城市品牌2024年度“新白洋淀菜”发布会暨安新美
白洋淀小蒲草编织农民致富梦12月25日,在河北雄安赵韵蒲艺农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