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雄安新区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感受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雁翎队缴获的日本侵略者的山炮。 □本报记者 汪洋 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嘎子”吧。电影《小兵张嘎》,反映了一段真实的红色记忆,白洋淀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雁翎队战士,与日寇顽强斗争,屡建奇功。4月2日,雄安新区国家5A级景区白洋淀内芦苇吐翠、鸟翔鱼游、水波不兴。在景区核心区域里,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雄安新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现代化城市标杆下的红色文化经典地标。 淀上神兵 抗战传奇 1939年秋,日寇占领了安新县城后,在白洋淀畔的赵北口、同口等大村镇设置了据点,在淀边的千里堤上烧杀抢掠,汽艇在淀上横冲直撞。昔日的鱼米之乡变成了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人间地狱。 在中国共产党安新县委领导下,白洋淀人民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斗争。为了广泛发动群众,时任三区区委书记的徐建、区长李刚义,在大张庄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水村猎户,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会后,猎人孙革、姜秃、赵保亮和邓如意等20人,参加了三区区小队。 三区区小队把新入伍的猎人组成了一个班,他们多来自打猎世家,手中的武器主要是猎枪、大抬杆。为了防止猎枪内火药受潮,经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因此得名“雁翎班”。 1940年夏,雁翎班从三区区小队中分出单独成立雁翎队,在队里建立了党组织,队伍扩大到40余人,以大田庄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 他们利用淀泊相连、港汊众多、苇壕纵横的有利地形,发挥谙练水性的特长,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同日寇展开了水上游击战。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切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 1945年6月30日,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包围新安城。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于7月2日解放新安县城。同年8月29日,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州城,正式宣告安新县全部解放。1945年秋,雁翎队编入九分区三十八团,转入了新的战斗。 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雁翎队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与敌人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雁翎队彻底切断了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有效牵制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谱写了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赞歌,为巩固和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铸就了“敢于斗争、机智灵活”的雁翎精神,成为全民抗日游击战的典范之一。 雁翎精神 激励后人 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彰显雁翎精神”,安新县于1991年建立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该馆于1999年被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适应新时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客观需求,2002年,经安新县委研究决定,将纪念馆迁址到白洋淀景区中(白洋淀文化苑)。2004年新馆落成开放,新馆区占地面积2566平方米,属“民办公助、民营县管”模式。内设有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影视厅等展示厅18个,展出反映雁翎队革命斗争史的珍贵历史图片300多幅,实物200多件,并配有大量的文字和图表等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雁翎队从成立到抗战胜利的光辉历程。 该馆先后被授予“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河北省民营企业家传统教育基地”。在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组织开展的2005年度“群众最喜欢的中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评选活动中,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被评为“群众最喜欢的中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06年5月份,被团中央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雁翎队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观众千余万人次。在白洋淀人民长期抗战过程中形成的“敢于斗争、机智灵活”的雁翎精神,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目前,伴随着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的雄安新区建设,投资700余万元的雁翎队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也在加紧进行中。据纪念馆工作人员朱昆仑透露,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新的展馆将更加智慧,互动性更强,沉浸式体验更佳,成为雄安新区红色主题文化中心和现代化城市标杆下的红色文化经典。 名篇佳作 妇孺皆知 除了白洋淀里的雁翎队纪念馆,还有一座无形的宝贵纪念馆,让雁翎精神从另一个维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那就是以雁翎队为题材而创作的众多名篇佳作。 从被定格的扣人心弦的战斗瞬间,到清新舒朗的文学作品、过目难忘的影视剧作,通过图片、文字、荧幕,以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雁翎精神时时刻刻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烟波浩渺的白洋淀上,阴云压顶。数十只小船排成“人”字形,划破宁静的水面向着目的地前行,坐在船上的战士们紧握手中的武器,坚毅地望向远处。这张《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我国著名摄影家石少华拍摄的名作之一。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石少华把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 从1942年秋到1945年春,不到三年时间里,石少华六进六出白洋淀,与雁翎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拍摄了大量关于雁翎队初建、伏击日本侵略者、泅渡、端岗楼、冰上战斗等珍贵照片。其中《白洋淀上的雁翎队》《芦苇丛中的监视哨》《冰上轻骑》《土坦克》等照片,真实记录下了雁翎队员们令敌人胆寒的风采,并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册。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啊,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1943年8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反映敌后水上游击战争的《雁翎队》。作者穆青是我国著名的资深新闻工作者,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这篇抒情笔法的名作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富有传奇色彩的雁翎队的名字,也便传向了各敌后根据地。抗战胜利后,《雁翎队》还曾多次被重新发表,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中,一段精彩的描写。美如画卷的白洋淀和顽强乐观的雁翎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家孙犁清新、明快的写作风格中。《荷花淀》不但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还成为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开山之作。 提起白洋淀、雁翎队,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非《小兵张嘎》莫属。13岁参军的作家徐光耀,25岁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8年夏季,他创作完成了反映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的力作《小兵张嘎》,并在1963年拍摄成同名电影。一个白洋淀小雁翎队员嘎子的形象,随着荧屏传遍神州大地,成就一部红色经典。 此外,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李永鸿的《红菱传》,著名诗人蔡其矫创作的长诗《雁翎队》等作品,都塑造了雁翎队机智灵活、顽强斗争的形象,书写下一段段白洋淀水上神兵的传奇,也成就了中国文学、文艺史上的奇迹。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昔日水上奇兵雁翎队战斗过的白洋淀,如今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千里堤外,雄安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建筑总面积达47.5万平方米,相当于66个足球场的亚洲最大高铁站已经完工。机器轰鸣,一条条高速、高铁,正不断从新区向外延伸。塔吊林立,一栋栋高楼正在拔地而起。而不朽的雁翎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中,阐释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
“5G+智慧旅游”让景区有了“最强大脑”5G、北斗、电子航道、数
北京两家高科技企业签约入驻雄安科创中心共建白洋淀“数字淀乡”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在白洋淀东岸的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西街
白洋淀上丨数字淀乡的新光景从今年年初起,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河北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