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病日渐沉重之后,有一天她把我叫到身边,从枕头下掏出一个塑料袋,小心地打开,然后取出一个陈旧的线装大本,说:“这是李家世代相传的秘方,现在我把它交给你!”我接过秘方,如同接过了一段家族秘史。 我早听说过有这样一个秘方,但从没见过。说实话,我对此并不感兴趣,我有自己的一份工作,衣食无忧,因此对生活似乎并无额外的奢求。但是突然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因为我是李家近五代的唯一传人,秘方也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我手里。在得到秘方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一个慈祥的老者,坐在一把老式的太师椅上,殷切地对我说:“我们李家每代都要出一个文人,就是为了传承秘方,悬壶济世。到了你这一代,终于能将文章发表到全国各地。你一定要把这秘方的经历写出来!”我在老者的威仪前唯唯喏喏,醒来时汗透夹衣。 于是,我开始认真地翻阅秘方,而且很快就完全地被它征服。首先是那一手娟秀规整的蝇头小楷,完全可以拿来用做儿孙们的字帖。细看内容,我眼前如同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透过秘方后简短的评注文字,我似乎看到了我那祖先们的音容笑貌。这凝固的信息库一经激活,便无可抑制地展示出一幅绚烂鲜活的场景。 在秘方的第二页注有保生堂李越千抄录的字样,而以后又用另外的笔体注有万顺堂、李杜堂字样,这起码反映出秘方增补、变迁的历史。越到后来字迹越潦草,相对于最初的书法有天壤之别,显示出祖先创业与儿孙守业时心态的迥异。 2 我的家乡是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人口不多,到今天刚突破1000人。如果上溯到200多年前,估计也就30来户人家,几百人口。大约在1690年,我的祖先李越千就降生在这样一个村庄。 因为连续几年的风调雨顺,家家都积攒下了一点粮食。眼见的村里几个男孩整日里淘鱼捉鸟、趴瓜掠枣,于是有人提议:大家凑点粮食请一个私塾先生来,教孩子们识字。万一有人发达了,也不枉爹娘老子一番苦心。先生是八里外同口镇上一个老秀才,无儿无女,一个人坐馆混口饭吃。 一年的馆坐下来,老先生竟发现了一个苗子:村东老李家的李越千天资聪颖,《百家姓》、《千字文》早已倒背如流,连《大学》里的一些篇章他都看得懂、讲得通,一手小楷写得中规中矩。可是,第二年,有几家人见孩子没什么长进,再也不肯出粮食凑馆金,老秀才只好撤馆走人。临走时,老秀才拉住李越千的手说:“你是个读书的材料,千万不可荒废了,我送你几本经书,你要细细研读,有不懂的记下来,到镇上找我。”李越千眼里含泪向恩师拜了三拜,他的父亲也格外送了先生两斗粮食。 从此以后,李越千像着了魔一般读书、习字,眼见得学业一日日的精进,他隔三岔五地往镇里跑,去向那善良的老秀才求教。 转眼过了五年,李越千已经是十五岁的英俊少年。有一天他正帮父亲在田里耕地,街坊大叔跑来叫他,说镇里老先生病重,托人来叫他去一趟。李越千放下农活,回家换了件干净衣服,又拿了母亲准备的十多个鸡蛋就往镇里赶。 当他赶到时老先生早已奄奄一息,身边只有一个远房侄子侍候着,显见是冲他这两间坯房来的。老先生见弟子到了,示意让侄子出去,然后拉着李越千的手说:“我平生在经书上下功夫,也没有大的建树,学生群里只有你能承继我的学问。我有一套亲笔批注的《四书》,都传给你,望你好好揣摩。另有几张祖上传下的治疮的秘方,我一生未曾用过,遇到灾年或可以之糊口。”老先生把后事交待完就咽了气。 李越千放声大哭了一通,然后帮助先生的侄子料理后事,停放三日后入葬,直到看着先生入土为安,他才赶回家,把以上事情向父母大人禀告,二老也唏嘘良久,着实抹了几把眼泪。 3 光阴似箭,又是三年过去了。 这一年夏天暴雨连连,白洋淀泛滥成灾,淀边的几县一片汪洋。此时,李越千的父亲已病逝,老母含泪对他说:“你如今年轻力壮,就去外乡讨个生路吧。我出不去,一个人有口糠菜就能对付”。李越千想想也无他法,只好告别老母,向西北边的高地方向流浪去了。 几天后他来到了涿州境内一个村镇,为了挣饭糊口,李越千写出一个“祖传秘方,专治各类毒疮”的帖子粘在街上。当下只有几个闲人来看看热闹,并没有人正经理会。眼见天已傍晚,李越千饥肠辘辘要找个角落睡下,突然见街角拐出一个老者。那老者环顾左右无人,快步走到李越千跟前,低声说:“你跟我来!”李越千糊里糊涂地站起来,跟着老者穿街过巷,最后进了一道柴门。 老者请李越千进屋坐下,递过一杯茶,然后才开口说道:“我老伴早逝,只留下一个小女,已长到十七岁,不料两月前背上长了一个恶疮。开始只是红肿疼痛,后来开始溃烂流脓,恶臭难闻。小女羞痛不堪,不敢外出见人,近日更寻死觅活,叫我愁闷欲死。今天我见了你的招帖,人多时不愿明言,只得把你请到家来,只要能治好小女,我甘愿将薄产变卖送与相公。” 李越千听后忙起身打躬道:“晚辈只是行医混口饭吃,岂敢奢求厚报?老丈既如此恳切,我只有尽力医治了。” 老丈原来姓方,前几年从京里回乡定居。李越千在方老爹家住下来,要老人按秘方取来上好的药材,然后精心搜罗了几味引子入药。原来中医治病,药引子最为重要,好比花炮的引线,任你多少药装进去,没有引线就无法炸响。这药引子偏又十分古怪,有时是秋分时候的原配蟋蟀,有时是烧了十年的灶头上的烟子面,季节、地点都不能差,否则药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且说李越千用了最好的药材制成药丸和药膏,又找了最适宜的药引子,内服丸药两天下来,把方小姐毒疮里的脓全逼出体外,又敷了厚厚一层药膏,伤口渐渐结了硬痂,恶臭消了,疼痛也减了许多。方小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把方老爹喜得如同得了活菩萨一般。 眼看在方老爹家已住满了一个月,方小姐的毒疮已痊愈了。这天李越千打点好行李向方老爹告辞道:“这一个月承蒙老丈盛情款待,小姐的病已痊愈,我也该告辞了。”方老爹闻言,眼里淌下两行泪来,说道:“先生医好小女,对我父女之恩形同再造。我知道先生尚未婚配,如不嫌弃,我愿将小女许与先生,不知尊意如何?”李越千深深一揖道:“想我身无长物,流落江湖,怎肯带累小姐跟我受苦?”方老爹道:“男女有授受之防,一月来先生为小女敷药,不免肌肤之亲,小女已立志非先生不嫁。”李越千见有此说,当即应允,但须禀告母亲后方可成婚。 又过了几日,李越千要带方小姐回乡见母亲,方老丈把李越千叫至里屋,取出一本旧书,说道:“实不相瞒,我乃宫廷御医,专治妇女月间杂症。前几年因张贵妃患产后血崩,一时用药不及,贵妃仙逝。皇上降罪下来,要把我们三个御医斩首。多亏皇后仁德,念我们效力多年,也曾治好不少顽疾,才一顿杖责后赶出宫来。我手头这本秘方乃是太医院所藏,我手抄一本带出。今天我将它传给你,子孙相传,既可造福百姓,又有了铁打的饭碗。” 李越千闻言热泪盈眶,忙跪下双手接过秘方,道:“老丈对我恩重如山,不如随我一同回乡,早晚也可尽孝。”方老丈说:“我是本乡人,风烛残年,既已回乡,死也不肯离开了。只求你好好照顾小女,你们夫妻恩爱,子孙繁盛,我死也瞑目了。” 李越千与方小姐跪别了方老爹,晓行夜宿,不几日返回了老家。此时洪水已退,村中房倒屋塌,杂草丛生。老母亲只吃野菜度日,又思念儿子,已病倒在床。忽见儿子回家,又带回一个美貌儿媳,恰如喜从天降,滚下炕来要烧水,李越千忙拦住母亲,让方小姐将带回的干粮热给母亲吃,全家人各叙别情。 却说李老太太的病好好坏坏,眼看着儿子与方小姐成了婚,又熬了两个多月,撒手西去了。李越千夫妻埋葬了老母,打出了“保生堂”的名号,开始为十里八乡治疗月间之病。 原来妇女生产之时最需洁净与补养,而民间穷苦,衣食短缺,室内脏乱,因此患月间病的妇女十有八九。李越千按宫廷秘方配下丸药,药价极低,无不药到病除。不到三年,美名传至高阳、河间、任丘等数县,一时患者盈门,家境也渐渐好起来了。 李越千共有三子一女,长子聪颖好学,仁厚平和。后来继承了秘方和“保生堂”的名号。李越千晚年将秘方加以整理,用蝇头小楷精心抄写,并附上一生用药的心得,有常用的好方就注明“此方百发百中”,有些未用过的则注明“此方尚未用过,慎之”,对用后无效的则大胆删去,以免遗害子孙。 李越千卒于1772年,享年82岁。 4 我的大伯爷李金甲出生于1907年。我的曾祖有弟兄两人,大曾祖有一个儿子,叫李金库,曾祖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夭折,次子李金甲,幼子就是我的祖父李金提。 当时药方的传人是我的大曾祖,他当然首先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李金库。他把儿子和侄子李金甲送入私塾读书,好让李家的秘方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但让他失望的是,儿子李金库看见书就头疼,他一次次从私塾逃出去淘鱼捉鸟,直到日落才回家。而侄子李金甲却对书本十分痴迷,他很快就背熟了那些启蒙教材,并练就了一手出色的毛笔字。而且李金甲婚后先后生育了四儿六女,可谓子孙繁盛,这在人丁稀少的李家无疑是立了一件大功。由于这两个原因,我的大曾祖最终舍弃了自己的儿子,把秘方传给了聪颖的侄子李金甲。 李金甲成功地继承了李家的秘方和堂号,他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增补了不少偏方。对于穷人他免收诊费,因此,方圆百里都在传颂他的美名。 但是他的家庭却是非常的不幸:十个子女相继夭折了九个,最后只剩下一个女儿得以长大成人。我曾亲耳听到大奶讲述当年那悲惨的一幕。 那年冬天正在流行麻疹,睡在一条炕上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开始发高烧。晚上,几个孩子口渴,一声声叫着娘,大奶起来烧水,又没有灯油。过分慈善的大奶就舀起一瓢凉水让儿女们喝了。 第二天早晨,三个孩子的身体已经冰凉。 那一年夏天白洋淀发了洪水,到冬天村外都结满了冰。大伯爷和大奶拎起两儿一女去村外埋葬。他们凿开冰层把孩子安葬下去,然后大奶坐在冰面上哭了个昏天黑地,后来亲友们来劝她回去,她的下肢早已冻得麻木了。 后来有一天,吃早饭时,我的大伯爷李金甲悲哀地看到往日热闹的饭桌变得冷冷清清,只有一个小女儿无精打采地坐着喝粥。两行热泪从他的脸上流下来,他放下筷子,一头倒在炕上,大病了一场。 与不幸的大伯爷相比,我的爷爷李金提却非常幸运:一儿三女全都闯过险关,健康成人了。 我的父亲李志民出生于1938年秋,他是爷爷这一门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父亲在经过了童年的种种苦难和坎坷后成功升入县办高中,而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师范,这让全村人对他刮目相看,大伯爷自然也把继承秘方的希望放在了他的身上。 然而,父亲对继承家族的秘方似乎毫无兴趣。他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立志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当时“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方兴未艾,在父亲心目中这祖传秘方也应归入“四旧”之列,因此对之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大伯爷当时肯定苦恼不堪:自己的女儿远嫁天津,侄子又不肯继承秘方,他不能让祖传的事业毁灭在自己手中。 就在此时,命运中一个诱惑出现了。保定制药厂来人找到大伯爷,说如果他献出秘方,可以让他的一个孩子去药厂工作,他自己也可享受终生补贴。这个条件在当时的农村是很有诱惑力的。但大伯爷思考再三,还是拒绝了。他要把祖先留下的秘方传下去,否则他无脸面对黄泉下的先人们。 直到1962年我的父母结婚后,大伯爷发现这个侄媳对秘方有着浓厚兴趣,于是他开始教她配药、开方,并毅然将秘方传给了她。母亲在外地教书十余年,她用秘方治愈了几十个病人,很多人一生对她感恩戴德,这是她非常引为自豪的事。 李金库的独子李志宗长大后当了兵,复员后分配到保定糖酒公司工作。他始终与我父亲感情深厚。他也曾用学到的部分秘方救治了不少病人。他们都严格遵照祖训行医,只收成本费,从没有利用秘方去谋求财富。 5 今天,这个流传200多年的秘方传到了我的手中,我对它既充满敬畏而又十分茫然。在医疗手段和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妇女的月间病似乎已十分罕见,这本秘方的实用价值已不是很大。但是,它毕竟是承载了李家十余代人的梦想,救治过无数苦难的生灵,穿越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后才到达了我这里。而我,也有义务把它作为家族的象征再传递下去,让祖先善良、坚韧、仁厚的精神永远照耀着子孙后代! 2005年6月10日 |
图解十二连桥 整理者/李红泽图解十二连桥 前言
引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由雄县、
古白洋淀的圈头村在西汉末年已有人迹在活动。到了明末清初的时侯
雄县托管任丘市北三乡以后,为了增加对新辖乡镇的了解,我曾驾车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动植物重要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