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白洋淀—回忆抗日战争中我和我的战友
马仲秋 著述 耿春城 整理
国家工商总局离退办 编
——谨以此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序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白洋淀军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白洋淀是英雄的水乡,白洋淀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高兴地阅读了马仲秋(刘刚)同志的回忆录《战斗在白洋淀一回忆抗日战争中我和我的战友》。马仲秋同志在日寇对冀中进行“五一大扫荡”开始后最残酷、最艰难的岁月,担任白洋淀水乡的区委书记和著名的水乡游击队(雁翎队)政委。他是白洋淀地区抗日战争的直接参加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的回忆录忠实地记录了白洋淀军民英勇不屈、机智勇敢的斗争生活,反映了白洋淀人民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白洋淀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仲秋同志的回忆录,不仅是一份重要的抗日斗争史料,也是一份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没有经过抗日战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能从仲秋同志的回忆录中受到教益。
仲秋同志的文章,又把我带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五一大扫荡”前后,我在冀中九分区任中共地委社会部长兼公安督察员,经常去白洋淀工作。通过县委和县公安局,知道了“雁翎队” 在白洋淀抗击日寇的战绩,我曾誉之为“抗日战争中的创新”现在读了仲秋同志的“回忆录”,感到十分高兴,因此写了上面的话。
冯佩之
二零零五年六月
我的家乡白洋淀
(结束语)
有句歌词唱得好——“谁不说俺家乡好……”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那是个鱼米之乡,素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之美誉。白洋淀水域达366平方公里,每年的夏季最美丽。水面上一人多高的芦苇,稠密碧绿,一望无际,如波浪起伏,称作芦苇荡。一个个又圆又大的荷叶连成片,衬托着或洁白或粉红的大朵大朵的荷花,随风摇曳,散发着缕缕清香。大淀里碧波荡漾,清撤的水里,鱼的种类多得数不清,鲢、鲤、鲫、鲶、草……应有尽有,还有成群的虾、蟹。水面上到处都是菱角、黄花、芡实……划只小船随手便可采摘。时而可见大雁、野鸭、鸪顶、呱呱鸡、鱼鹰乱飞乱叫,给美丽的白洋淀增添了无限情趣。
我生在白洋淀,长在白洋淀,我的青春岁月战斗在白洋淀。
1942年5月,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日寇所到之处,尸体纵横,血腥遍野,断井颓垣,瓦砾焦土,完物无存,一片荒凉……我的父亲马志远、二叔马顺鸿、祖父马德山都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父亲被日本兵用剌刀剌穿胸膛,二叔被日本兵用铡刀铡为三截!我与日寇结下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正是在这最艰难、最残酷的形势下,我被安新县县委派往三区(白洋淀区)任区委书记兼雁翎队政委。县委明确作出指示,首先是建立建全区委组织和恢复各村党支部,保存自已,开展对敌武装斗争。
从1941年年初到1944年夏天,雁翎队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防御到进攻的发展壮大过程。在这四年多时间里,雁翎队全体指战员本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解放白洋淀人民脱离苦难的信念和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发扬了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机智,连续顽强地打击日伪军,端岗楼,打包运船,策动伪军起义,除奸打特……据不完全统计:端掉岗楼10座,打死、俘虏日伪军262名缴获机枪3挺、步枪210支、手枪48支及大量弹药。
雁翎队在区委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胜利,威名远扬,令日寇闻风丧胆!同时,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与白洋淀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别说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就是自身也难保住!
我爱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白洋淀,更爱英雄的白洋淀人民。如今我已进入耄耋之年,身子骨还算硬朗。几十年来,我每年都要回白洋淀走一走,看一看,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也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