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604|回复: 0

《文化圈头》浅析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30

主题

0

回帖

14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484
发表于 2017-8-28 20: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西临汾
《文化圈头》浅析
圈头村是白洋淀最大的纯水村,曾有“凤凰村”的美称和《金圈头》的美誉。汉朝末年以有人群在此活动。到了明朝初期由于官方组织移民,大批的民众纷纷从口北小兴洲、山西大槐树迁民至此,逐步形成了村居的态势,到了明末清初时已经形成了“三街六道三座桥,,村里还有八个庙”的大村落的规模。圈头村历史悠久、民风醇厚,凝重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圈头人。
尊师重教是圈头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早在民国时期,四先生陈慰德就开办私塾,他治学严谨、有教无类,积极为圈头村培育人材。当时有钱的大户人家也在家设学馆教授子女,还有的无偿办学教农民的孩子学习文化。老一辈人的心血没有白费,圈头村陆续走出了进士陈棣堂、武显将军夏瑞龄和高等知识人材夏述虞、郝执斋、陈恩树、李义琳、李天骥。村里还有颇具影响的文化名人陈书城、陈文胜、夏兆雄、陈伯昌、郝庆堃、陈三元等。文化的普及改变了圈头村人的意识形态,低能和弱智及浅思维正在潜移默化的消失,高智商和新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融化了人们头脑里的冰山,陈腐的旧观念逐渐的在转变,文化的春风吹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空气中升腾和扬溢的是相亲相爱、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相互帮衬的好村风好习俗,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操可谓圈头村之魂。
爱戏崇会也是圈头村老一辈人的高尚品德。据他们讲:圈头村的人爱戏、圈头村的人更懂戏,早在大清朝的时候圈头村就经常唱大戏,村民们听戏曲、知戏文,辨善恶、晓忠奸。优秀的戏剧文化铸就了圈头村老一辈人的精神情操。民国以后村里开始请师傅教戏并成立了自己的剧团,从此,一些泥腿子和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们走上了午台,他(她)们通过学戏,不但熟悉了戏里的故事还懂的了爱、恨、情、仇。新思想和传统的道德伦里让他(她)们在午台上光鲜亮丽,先学做人再学唱戏成了圈头戏人的座右铭,忠、孝、节、义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戏剧文化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形态。有一位哲人说过:“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有了文化的圈头村人也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圈头村的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04104506a44b3d9e68454d8cdd58ff1c1cc0a8.jpg

民俗活动是圈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圈头人聪明才智的表现,更是圈头村崇文尚武传统美德。早年间村里就成立了少林会、太平会、狮子会和音乐会。民俗活动来源于民间、成熟于民间、传播于民间,是劳动+生活+美的再现。圈头村的少林是武术文化和圈头文化的有机结合。他们学习的是格斗的技能,发扬的却是几千年来灿烂的武术文化,李氏父子虽然把武术带到了全国并走向了世界,也把武术文化植根于了圈头村这块热土上并开花结果。狮子会和太平会把动与险、静与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上下翻飞的钢叉玩出了圈头人的聪明和智慧,熊熊燃烧的火叉也彰显了圈头人的勇敢和胆识。五彩斑斓的狮子更是舞出了圈头人的彪悍和青春的美感,蹿、蹦、跳、滚、翻展示的是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凝聚的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修养。
明朝初年圈头村音乐会是为纪念药王扁鹊而组建的,每年的四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到鄚州药王庙纪念药王。清乾隆年间(1785年)药王庙被大火焚毁,音乐会便在村里为药王演奏三天以示纪念。每逢春节音乐会在烈士祠为革命先烈演奏,那慷慨激昂乐曲《十面埋伏》仿拂让人们想起了当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拼死杀敌的壮烈场面,令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泣颜回》笙箫委婉如诉如泣催人泪下,勾起了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怀念,坚定了跟党走的坚强信念。圈头村音乐会的乐谱出自宫廷却流行于民间,可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人们聆听的是音乐、学习的是文化、陶冶的是情操,净化的是心灵。音乐会使用的工尺谱也填补了我国古乐谱的空白,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