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家子弟,对乡村生活自是有一番浓厚的感情在。但近些年,觉得现在的乡村已经离自己之前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渐行渐远了。
那时的村里家家户户养鸡养猪,可现在呢?除非一些常年在家的老人偶尔还养几只鸡,绝大多数的乡村凌晨都听不到鸡打鸣了。猪圈还有几个村子里有?养活物不容易,小鸡小猪现在都挺贵的,养不好得了病更可惜,而且鸡蛋猪肉价格虽然有时贵有时贱,但好在省心省力,出去干一天活儿就能买好多。谁还费心自己养啊?
院子大的之前自己可以种些菜,菜正下来的时候自个吃不完。可现在自个能种的菜就是那么三两样,卖菜籽的越来越少,卖菜秧的也很少。院子小,长势还不好。院子大的有几家?除非是占用耕地建房。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直接买菜,短平快!
之前一个村子附近总有一些菜园子,村民们集中种一些菜。但现在菜园子越来越小,菜贩子和超市越来越多。还有几家人指着菜园子解决吃菜问题?
村里之前有公益事业,突出表现在,大家可以免费用水。但现在许多村子的水也要安表收费了。不安表时,许多人习惯了浪费水:用自来水浇园子没完没了地势高的人家吃不上水、水管长流、一盆水能解决的问题得用一吨(还没有水量的概念)。这种对水资源的浪费简直就是犯罪!于是,好多村子开始安表收费,费用低了有些人还不心疼,水价也越来越高。
之前许多人习惯在街头吃饭唠嗑下棋打扑克,村里的热闹也体现在这些方面。现在去一些村子里转转,很少有人闲在街头。年轻人打工干活、孩子上学、老人也围着子女的生活转或者自己想法挣点儿零花钱,街头的人越来越少。经济发展了,一方面是大家挣钱容易了,都在忙着改善生活,付辛苦费力气;另一方面是生活往来减少了,村里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小众化、家庭化了,出家门坐街头少了。
之前互相串门的多,家家院门大开,人来人往。农闲时、吃饭时、晚上时、孩子跑着玩时,一个村子好像一个大宅院。现在,关门的多,串门的少。大家在奔生活时,想串门要考虑人家有没有工夫搭话、会不会影响人家休息干活等等。就是真正想串门了,吃闭门羹的也越来越多。同住一个巷子里或者是邻居,十天半月没见过面的也不在少数。
之前的农村,山是青的,水是秀的。但前些年,一些农村在政府投资搞垃圾清运之前,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农药滥用、工厂排废……环境问题在农村照样触目惊心!零散的村庄给政府投资搞基建也造成了很大压力。
绝大多数村庄,人口越来越向城镇走,户籍在村而生活在城镇的人越来越多。孩子教育机会、工作机会、生活舒适度、医疗机会、休闲娱乐,等等,这使许多人进了城,挣了大钱,享受了现代文明。就是有些人很劳累,也是希望在城市里有立足之地。城市里有更多事业发展的机会、更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条件、更能让人向往的生活。还有谁想困在农村,固守那一亩三分地呢?毕竟,娶个媳妇都要问城里有没有楼房,嫁人也不见几个女孩想从城里往农村跑了。
之前的乡村,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小,没有城市中那些诸多的算计与门道,人际关系相对融洽,没有各种基本生活的开支和花费,没有经济生活中市场规则的一统天下,想想觉得也不错。但乡村生活已经变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转型。人们越来越接受着已经改变的一切,挣钱要按市场规则结算,权利建立在付出的根基上,享受服务要掏腰包,获得物品要看金钱价值。每一个人都要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心愿、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盲目夸赞并想着保留那种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不是无知可怜,就是无病呻吟,或者是在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来自于乡村的人们都会怀念那记忆中乡村的人和月、景物与感情,然而纵然是再有留恋和遗憾,终究要向前看,来适应这个时代。但城镇生活呢?能否弥补人们对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愿望呢?这需要大家来共同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交流沟通,少一些孤独隔阂!
乡村记忆可以有,但城镇生活才是我们更加明亮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