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寨一年四时,景色优美,春花绿柳,夏蒲红荷,秋苇呈金,冬雪满淀。时间最长最具特色的当属那一泓碧波环绕下的绿意水村风光,因此赢得了“淀中翡翠”之誉。
雄安新区安新县王家寨村, 地处白洋淀深处,四面环水,由于不通旱路,目前是淀区内唯一的纯水村。 从空中俯瞰,王家寨就像一朵水莲花, 远离岸上的尘嚣, 在微微的落寞中独自绽放着来自早年的芳华。
说起王家寨,可圈可点。 北宋时期,在此建水寨屯驻军队,后形成村落。 村东250米处有汉墓群,曾出土过绳纹陶瓦片和小薄砖、板瓦以及肩部印有“大口田”的大瓮。 “上城子”的传说亦从这里向外流传。 村中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邢家大院和王家大院,规模犹在,古建尚好。 村北的小学,原为镇龙寺,是繁盛一时的王家寨十三座寺庙之一。 抗战时期,雁翎队曾活跃于此。 现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和白洋淀文化苑又坐落其西,为这座千年古村增添了青春的颜色。 2019年的春节前后,我们几次走进王家寨, 在宽阔的棋盘街和狭窄的小巷中穿行, 走近那些普普通通的村民,去触碰那些平凡而真诚的生命, 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每一次感动。
桥,是大村与小村间通行的唯一途径,桥上桥下皆是风景。
〖不老的老兵王景深〗
村北,跨过一座新修的水泥桥,顺河边向北拐过胡同,再向东就是王景深老人家。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种着几棵枣树、核桃树、杏树,还有两棵山楂树,西边是一个齐齐整整的小菜园。
进了屋,最先看到的是北墙上方贴着的毛主席像,画像下面、左右两边分别贴着河北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王景深的老伴坐在炕边正在穿着糖葫芦。糖葫芦红彤彤的,一串串码在盘子上,让人看了真是喜欢。见我们来,老人连忙起身给我们让座,吩咐女儿倒茶。
80岁的王景深,面色红润,身子骨硬朗,十分健谈。老人1959年参军,对自己那段军旅生涯的经历十分骄傲。“我在独立工兵营渡河排当兵,跟着毛主席横渡过长江!”老人洪亮的声音破空而来,在耳边嗡嗡作响,眼睛里不时闪动着骄傲的光亮。
春节就要到了,摄影师为老兵王景深老两口拍下一张合影以做纪念。小院里尽管有残雪,但已经春意萌动。
他还跟我们讲起参军前在北京工地上干活儿的往事:1957年,生产大队联系到一个活儿,到北京航空学院建筑工地上挑砖。一天三块三毛三,在当时属于高工资。住宿有工棚,吃饭有食堂,早晨是一分钱的咸菜,中午的菜分甲乙丙丁四种……挑砖是一种体力活儿,扁担两边拴上四根铁丝做的套绳,套绳下部垫一个木架,把砖放在木架上。那时他虚岁18,工地上数他岁数小,别人挑四码,让他挑三码,一趟挑24块砖,航空学院那几栋楼差不多都有他挑的砖。
老人说别看只是挑砖,那也是捡着出身好的社员才能去。老人自豪地说他出身贫农,又是烈士家属。二爹是小八路,叫王黑子,牺牲于王公堤村一带,烈士塔里刻着二爹的名字。 老人特别提起在北京干活儿期间参加的国庆游行,我们高声呼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挥手回应“工人万岁!”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天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喜欢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地图老旧了就去新华书店买新的换上。老人讲起话来条理清晰,讲到精彩处禁不住用手比划指点着,好像又回到了青春时代。
说起儿孙辈,老人颇为动容:哪个不是靠努力拼搏才过上好日子的!
老人的儿子在大王镇搞过服装,到过天津海河打鱼捞虾,回家乡搞过运输,1993年到北京搞水产。创业之初,就是蹬着自行车挨家敲门推销产品。2008年儿子被推举为北京市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副会长,2009年又被选为水产业商会党委委员。这些从王家寨走出的人在大事面前从不含糊,他们联合起来为汶川地震灾区、贵州毕节地区母亲水窖捐款,为家乡父老、村里小学、教师、贫困学生捐款,为家乡修桥。特别是每逢老家王家寨的人到北京看病,他们都安排挂号、管吃管住,照顾周到。2017年9月,儿子被推选成村干部,从此关心群众疾苦、改变村子卫生环境、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成了他的本分。在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时修建了码头,儿子北京的朋友捐助价值二十多万元的巨石,为王家寨竖石勒名“淀中翡翠”。
老兵有老兵的觉悟,王景深老人评价儿子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党员,当村里需要你、老百姓需要你时,就应该挺身而出,尽自己所能为村里、为老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离开老人家时,王景深的老伴捧出洗净的山楂果,执意要我们带上,“去年院子里的山楂丰收啦!我穿成糖葫芦,闺女推到街上买。不图啥钱,就图个有点儿事干。”
院里的杏树、枣树、山楂树、核桃树已经开始透出绿意。春天的脚步近了,很快这院子里又将是一派绿叶婆娑、鲜花盛开的盎然景象。在树下的一家人,又该忙碌着一年的生计,踏实走向雄安新区的第三个年头。
〖红色宣传员何小茂〗
“一九四三年,环境大改变,白洋淀的岗楼端了多半边啊,子弟兵们多勇敢!哎嗨呦,得儿隆咚呛,子弟兵们多勇敢!敌人的包运船,来回跑得欢,他把我们三小队忘在一边啊……”
来王家寨,经常能遇到一位边唱边扭秧歌的老人,他叫何小茂。86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腰不驼,腿脚依然利索,步伐歌词流畅。想当年,何小茂参加过儿童团,执行过放哨和报信的任务,对雁翎队的事迹了解得很清楚。几年前,村里最后一名老雁翎队员去世了,何小茂就主动担当起宣传任务,为大家讲述那些红色的记忆。中午的阳光斜照在老人脸上,他的眼睛闪着光,熟悉的歌声里老人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往事开始在老人的记忆里复活,当年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又一次浮上心头。
老人的父亲叫何树征,是地下党员,一次为了执行任务,帮助雁翎队长郑少臣消灭王家寨岗楼里的汉奸,遭到了日本鬼子通缉、搜捕。他的父亲连夜逃脱,而来不及逃走的娘仨被敌人的刺刀逼进屋里,恰好屋外有人喊敌人出去有任务,三人趁机逃进芦苇荡,逃往孤庄头,在那里汇合。一家人乘着接应的破六舱船来到天津,父亲“扛河坝”给码头当壮工,母亲帮人做手工、洗衣服,何小茂则捡废纸求生,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才重新回到村里。后来他问父亲有没有后悔过,父亲告诉他从来都不后悔,就是当时被日本鬼子抓住砍了头也不后悔,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活得有骨气。
他还记得一个小伙伴是怎么被日本兵打死的。有一次他表叔摇着船,载着他和何小淀从岗楼边经过,三个人当时都只有七八岁。突然一枪打过来,摇船的表叔一头栽到在船舱里,血流染红了船板。鬼子还指着他们哈哈大笑,好像在玩游戏一样。吓晕了的他和何小淀赶紧跳进水里,一边扒着船,一边扎猛子潜水,把船拉回了家。表叔的父母抱着儿子的尸体哭天喊地,他们在旁边跟着掉眼泪,仇恨从此种在了心里。后来雁翎队在村东伏击包运船,消灭了伪河防大队,他一直记得那首歌,会跳那支庆功舞。
何小茂还记得王家寨的炮楼里有个爱哭的小鬼子。有一段时间,他常常去砸杂货铺老太太家的门,和惊恐的老太太连比划带说,原来是老太太长得像他妈妈,小鬼子在想家。
此时的王家寨,街头不时走过推着独轮板车买年货回家的人,年味已经渐渐飘散在街头巷尾。陪我们走在街头的老人又轻轻哼唱起那时的歌谣:队长下命令,弟兄们往前冲,冲到了大船上,白脖缴了枪,三小队的手榴弹扔到了大船舱,打得日本见了阎王……
这个当年听故事的孩子如今成了不辞辛苦一遍遍讲故事的人,也成为了故事里的人。
未完待续
文/ 王广乐 李景霞 摄影/ 胡兰涛 付永泰 周西娟 李 达 陈 伟 任 逢 陈有柱 刘全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