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427|回复: 0

清代皇帝驻跸白洋淀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108

主题

0

回帖

48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4
发表于 2017-10-12 17: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福建
满清定鼎中原,雄安容三县及其环抱着的白洋淀同属畿辅直隶管辖,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区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在全国起着引领作用。为此,清代几乎各代皇帝均有特殊指令关注白洋淀区域的管理,大到水利工程,小到淀底淤田如何处置,清廷诏书屡见不鲜,尤以康熙[1]、雍正[2]、乾隆三朝为盛。
顺治、康熙年间九河泛滥,大水堤决,田庐漂没,各州县城外水深丈余,百姓无法生存,于是“群盗据水为巢,村落丘墟”(清道光《增订安州志》)。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巡抚奉旨“发帑[3]万金”,在安州“筑堤一百二十里”,使上游十余年免除水患。但是康熙年间的治水只注意了对水患的围堵,却未注意疏,一旦洪水滔天堤防往往溃决。雍正三年(1725年)由于畿南(北京以南)连年大水,“霖雨月余,河水泛滥,东西南北四堤冲决如平地矣”(道光《增订安州志》)。为保证京畿安全、维持社会稳定,雍正派十三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经过巡查,允祥提出了治水方案并予以实施,从容水、泄水出发,并考虑了淀泊的利用,“疏浚深广、多开引河”,修筑堤防,并加厚增高;在赵北口的白洋淀与下游交汇处,将原有的八座低矮狭窄的石桥改为木桥并升高加宽、桥下河道挖深,又增建了三桥,还建“御碑亭一座”(实为旱桥)形成了著名的赵北口十二连桥,(见下图:依次为易阳桥、航洪桥、普度桥、广惠桥、通济桥、景苏桥、迎暄桥、延爽桥、拱极桥、太平桥),既让白洋淀泄水通畅,又增加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南巡盛典》一书中,便
fdbd822d8260715255c72187689a53ae.jpg
   有对于十二连桥的描述:“亘以万柳堤桥,十有一虹跨其上,为南北通衢。西淀诸水,由此东注。圣祖仁皇帝举水围之典,葺治行殿(赵北口行宫)……湖光烟霭,帆影云飞,水槛风廊,环映于莲泊莎塘之际。晴空一碧,写咏鸢鱼,仿佛江南图画也”。
有朝廷的重视,政府资金的投入,大批官民的参与,到雍正四年(1726年)秋,白洋淀基本达到“泄而不竭,蓄而不盈”,初步形成了沟渠纵横,村落、苇地、园田星罗棋布的景观。
乾隆九年(1744年),命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刘於义会同直隶总督高斌查勘直隶水利,采纳二人建议,将唐河水引入府河,在保定至安州段建闸九座,以利航运及灌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式划定了东、西淀界限:“大清河自雄(雄县)入,迳张青口(今雄县龙湾乡张青口村),口西西淀,东东淀”(据《清史稿》)。所谓西淀即今白洋淀范围,东淀即今文安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针对个别淀区出现淀底淤田,朝廷还专门下令禁止围堤营田,下召:“淀泊利在宽深,毋许复行占耕,违者治罪”[4]。
明代至清代早期,白洋淀(西淀)的范围大致是西至保定清苑区的刘口、臧村一带,东与文安洼相连,南至高阳城附近,北至南拒马河(白沟河)。但是,“由于清代不断大规模筑堤围垦,使白洋淀的面积逐渐缩小,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光绪七年(1881年),水域面积就缩小了十分之九”(据《白洋淀志》)。我们可以从大溵古淀的消亡得到这一佐证。据乾隆《安新志》“大溵淀在县西北五里,即《水经》所谓大渥淀也,周围四十里”。当时的大溵淀正处在容城县城与安新县城之间,面积与今天的白洋淀第二大淀烧车淀等同,可是它处于长城堤内侧,雨水大的年景容城、定兴高地的雨沥水在这里汇聚,造成大水漫灌,殃及容城县城南各村。为此,怡亲王允祥经奏报雍正后,在今瀑河入淀口的黑龙口至烧车淀西北岸的南河村之间开挖了一条新河,并在新河南岸筑堤埝,将北来之雨沥水尽收入新河,由新河东西两端流入杂淀(今鸪丁淀)和烧车淀,达到的效果是“水不为灾,大溵淀……遂成膏腴,委员营田”(乾隆《新安县志》)。今天容城到安新高速引线公路的东西两侧广袤的农田就是古大溵淀,只不过这里既没有了淀水,连地名已演变成了“大王淀”了。大溵淀在《水经注》中记为大埿淀,因其在浑埿城西北,后人书写“埿”字时上下连贯而成“渥”字,就又称大渥淀。至于为什么在乾隆年间又叫大溵淀?一种说法是在浑埿城东北有殷家淀,属相对而称;另一种说法就是传说百姓在该淀中活动,其身影大,老百姓呼之为“大影淀”,“影”“溵”相近,先贤书为“溵”字。至于大渥淀而变大王淀则是口音变化,将“渥”变为“王”的缘故,且“大王淀”很有气势,慢慢被世人接受一直流传到现在。
6af5ed634456d9b0c3e96ab3aa707293.jpg
乾隆《安新县志》中的大溵淀
9ae0cbf63982b84666e1ee5af6b67df2.jpg
允祥所开新河
a43262f311870db5ed2df1c160690a28.jpg
今天的大王淀(古大溵淀)
清代对白洋淀及其周边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对京畿水利安全、经济发展等产生了巨大作用。康雍乾三代,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二次国家行为的治理白洋淀。
清代的保定集省府道县于一身,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管辖地域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京畿的安宁。怡亲王允祥在治理淀河过程中,认识到加强水利管理的重要性,特向雍正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旧有管理河务的大小官员统统归其调遣。雍正四年(1726年)经“吏部议准”正式设立清河道,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
以白洋淀为核心的雄安容三县,位居保定下稍,沟通淀河上下,又处在南北官道必经之地,上赴京师,下达江南,西连省城,东通津港,畿辅关钥之地的位置十分突出。一方面,以清河道的设置为标志,道员专职直隶地方水利管理事宜,使的京畿腹地的水患基本得到控制,保定地区“群泉涌,河纵横”,“水之占域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另一方面,由于清河道又专门管理天津至保定区域的河运,使直隶水务管理权与直隶总督职权并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三百多年前的今雄安区域,水运更加繁忙和发达。
dfbd97ed0218253d0ec6a84b4931d80c.jpg
赵北口行宫
d22e4e8b7c4ddec3f22dfabb9aeea6f9.jpg

圈头行宫
defa860eef4673704a7ed2d47d0b9fb9.jpg
郭里口行宫
6630a84d5be03615c0e92131a5382029.jpg
端村行宫
89b00a9927ae4184abac42fecc78dc39.jpg
赵北口行宫戏楼
康熙、乾隆曾频繁出现在淀区及上下水域,并在白洋淀内建有四处行宫:赵北口行宫[5]、圈头行宫[6]、郭里口行宫[7]、端村行宫[8]。如此密集的行宫布局,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足见白洋淀在封建皇帝心目中的分量。只可惜这些行宫在道光六年(1826年)尽行裁撤“赏给直隶作为官工之用,其存贮御笔石刻及匾额陈设书籍俱奉文收缴”(据道光《任邱志》)。经过近二百年的风雨,这些行宫大多无存,今仅有赵北口行宫遗址和行宫戏楼尚残存。            
康熙四十次、乾隆十数次来白洋淀驻跸在各行宫,或行水围、或操演水军、或召开会议、或接见外使。民国伊人镜《新安志》曾载有一段记叙康熙来白洋淀的场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二月初二日,圣祖行幸新安之郭里口,知县武承谟随巡抚诸臣后,恭迎圣驾,驻跸行宫,传旨:‘各官有能诗者著巡抚启奏’,随将承谟名开列。初二日钦命诗题御制:‘四季何当离太和,又赋得春溜含新碧;《四书》题:修道之谓教;论题:夫孝,德之本也’。武承谟作诗二首,四书文一。奉旨:新安知县诗很好,文章亦好,与翰林阿克敦皆为一等。恩赐松子、榛子、雉兔等物,御书朱子诗”。
在白洋淀理政、围猎、赏景的同时,清代皇帝还留下了200余首描写白洋淀的诗词。仅举三首:

风阻驻跸白洋湖偶成 康熙
平波数顷似江声,风阻湖边一日程。
可笑当年巡幸远,依稀吴越列行营。
赵北口即景 乾隆
燕南赵北旧曾闻,历览真逢意所欣。
苕霅溪山吴苑画[9],潇湘烟雨楚天云。
渔歌隔浦惊鸥阵,客舍开窗数雁群。
方喜湖光涤尘埃,何来诗思与平分。
赵北口放歌 嘉庆[10]
燕南垂,赵北地,自古英雄争地势。
瓦桥三关龙虎鏖[11],宋辽扰攘皆隔世。
即今圣代四海安,跸路[12]时经肃仪卫[13]。
德巡春仲气和融,风不鸣条天澄霁。
万柳堤开易水南,千倾波光漾绮丽。
行人早免沮洳[14]艰,居人常获鱼虾计。
迎銮叠荷雨露施,不犯秋毫免租税。
津门东望波汤汤,一点飞鸢帆[15]影细。
关于白洋淀及上下河流的治理规划和措施、种种谋划,正是在封建皇帝出巡期间做出决断和推行下去的。白洋淀上下游水域的治理构成了直隶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样也是清初吏治建设与地方治理政策的一部分,康雍乾三代着力治理京南水利,传递出了统筹畿辅乃至如何统治国家的政治信息。每次驻跸白洋淀,他们不单单是巡幸游玩,而是处理政务、会商国是、考核官员。每当康熙、乾隆来到白洋淀,白洋淀就成为事实上的全国政治中心,四处皇帝行宫就成为帝王将相集中会议的地方。
注释:
[1]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722),满族,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奠定了清朝兴盛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局面。庙号圣祖。
[2]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满族,清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url=]康乾盛世[/url]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庙号世宗。
[3]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
[4]此项规定,大清历代遵循,违者严惩。据伊人镜《新安县志》载:“光绪八年,州民王福祥等以辛庄、杨庄左近涸出淤地四十八顷,捏造租册朦献奉恩镇国公府,由公府行文到州。经前州牧禀明前督宪据情入奏,奉旨发交宗人府,会同刑部审明,定拟奏请。上谕:直隶安州私垦官淤一案,王福祥著照所拟发边远充军,礼部郎中孟传金著革职发往军台效力,奉恩镇国公溥泰革去公爵,仍照例折圈禁一年,钦此。”可见有清一代,平民及王公凡私自占有淀底淤田一律治罪。

[5] 赵北口行宫:座落在安新县赵北口镇西北,建于康熙16年(1677年)。行宫占地12亩,建有大殿5间,皇后[url=]宫3[/url]间,太后宫3间,[url=]军机处[/url]3间,差办房3间,膳房3间,配房两处6间,东南有坐撵处,西建[url=]御花园[/url],东大门前建石坊1座。今仅存遗址。
[6]圈头行宫:位于安新县[url=]圈头[/url]村(现乡政府南侧),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建于康熙年间。行宫占地9.12亩,建有正殿5间,皇后[url=]宫3[/url]间,西朝房8间,南朝房5间,南有[url=]御林军[/url]驻地,北有息舟坊,东北角有望[url=]围楼[/url],西南角有庙宇,东南各设宫门。今已无存。
[7]端村行宫:位于安新县端村镇粮库内,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建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行宫占地10余亩,有万岁宫3间,千岁宫3间,西朝房3间,北朝房3间,游廊3间,殿后寝宫3间,茶房2间;院内有万寿亭1座,乾隆御笔题匾:问源亭。
[8]郭里口行宫:位于[url=]白洋淀[/url]东北,安新县郭里口村东,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行宫占地约6亩,建有万岁宫3间,千岁宫3间,朝房5间,书房3间,御膳房3间。康熙皇帝为行宫御题匾额"溪光映带"。
[9]苕霅溪山吴苑画,潇湘烟雨楚天云:苕溪的淙淙流水越过小山,和阁楼庭院俨然形成一幅完美的吴越风情图画;潇湘蒙蒙如烟的牛毛细雨,与荆楚的云天相映相成。借指白洋淀具有江南吴越之美。苕霅(tiao zha),苕溪 、霅溪二水的并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是唐代张志和隐居之地。北京颐和园宝云阁石牌楼北侧(中)额乾隆御题:苕霅溪山吴苑画,潇湘烟雨楚天云。诗中喻指白洋淀美景。
[10]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1795~1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此诗是颙琰身为王子时随乾隆巡幸白洋淀所作。
[11] 鏖:激烈战斗。   
[12]跸路:古代帝王出行时,禁行人以清道。     
[13]仪卫:仪仗与卫士的总称。  
[14]沮洳:低湿之地。
[15]鸢帆:鸢,老鹰。飞翔的雄鹰。

(白洋淀历史文化研究院供稿,2018年6月27日;彭艳芬整理)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