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67|回复: 0

初春苇田上河泥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571

主题

-1

回帖

26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30
发表于 2017-10-12 22: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黑龙江
文:陈广济
201734c2723cfa053e444bbc36d5a36a45cf94.jpg
俗语

说:“种地不使粪等于瞎胡混”,庄稼人都懂的这个道理。在茫茫的白洋淀上,苇田分布极为零散,而且地块的大小不一,因此苇田的施肥和养护就成了大问题。在日常的劳动实践当中,聪明的白洋淀人发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好肥源——河泥。白洋淀底水草植物从生,加上鱼虾蟹的腐烂沉积河底,日积月累淀底形成了厚厚的淤泥,这种淤泥就是苇田最好的肥料,它氮磷钾的含量不比化肥低。春季趁苇芽未发之际,给苇田铺上一层河泥等于庄稼地里施了一茬好肥料,铺上了河泥的苇田,被春雨一浇苇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春季苇田上河泥也延续了上千年。

淀底的河泥是上好的苇田肥料,但是要想把稀粥般的河泥弄上来谈何容易?聪明的祖先根据河泥在网状包内受水的压力不易外漏的原理,发明了拁泥的专用工具“揇子”。揇子立着形似剪刀,两根略带弓形的竹篙做揇杆,中间用皮条(沤)绑紧,下端安着“八大”(铁箍)的两根竹篙分别固定在两根竹片上的方型铁箍子上,再把伞状的三角型网兜儿固定在两个竹片上,上端吊在揇杆中间和皮条绑紧,用时只要掰开两根揇杆就可以用了。春节过后各生产队就着手安排苇田上河泥的事情了,首先把陈封在库里的“揇子”拿出来进行检验,不能使的进行配换。特别是楠杆在库里放了一年,有的已经开裂不能用了,必须更换新的竹篙。在河边上、苇库里到处可见搙杆子人的身影。搙杆子是把竹篙在火上烤,烤至发红时,两个人担在板凳上压弯,一边弯一边用水冷却直到定形为止,然后装配好,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到淀里拁泥了。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当太阳还没露脸的时候,各生产队的拁泥船已经各就各位了。放眼望去在大淀边、苇地旁到处是他们的身影。拁泥是两个人一只船,一个人撑船一个人拁泥,拁泥的人光着脚,高挽着裤腿儿光着膀子。拁泥时先把楠子垂直放至淀底张开,然后两手握紧楠杆右脚直立顶住楠杆,,身子向左倾斜的同时右手的楠杆往下扳左手的楠杆往前推,这时撑船的同时给力,这样呈簸箕状的楠包就很容易的把河底的泥收进去,然后合上楠杆双手把楠子提上来,当快出水的时候猛的将盛满河泥的楠包提起来倒进舱里,通俗的叫法:“这是一个泥。”就这样反复地拁,一船泥大概要拁二十多到三十个泥。拁满一船泥以后把船驶到苇地边,两个人用大勺把泥一勺一勺地卸到地边,有专门拉泥的把泥拉到地里铺好摊平,上完一块地再上另一块地,今年上不完明年还接着上。 初春风是凉的,水是冷的。但是白洋淀的汉子不怕,硬是把温暖的身体亮出来和春冷叫劲。你看他们搬着楠子倾斜着身子,像一个个展翅欲飞的大雁,忽闪着双臂欲飞又止。又像电影《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拉弓射月,那身手那姿态实在是太美了,这就是庄稼人的美、这就是白洋淀人的美。拁泥这种活是必较累的活儿,年轻人是干不了的。要不白洋淀人形容一个纯粹的庄稼人是:“抢(拁)泥套柴禾割拔全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淀上游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船工遥指在渔村。”清明前后,地下的苇芽感受到了春天气息,正晃动着娇嫩的躯体钻出地面,享受着春天和煦的阳光。这时候淀上再也看不到拁泥的船只了,放眼望去,满淀一片幽绿,芦苇正在春雨的浇灌下茁壮的成长。白洋淀人以水为生、凭苇而活,几百年来白洋淀人民与苇蓆结下了不解之缘。集体所有制解体以后,由于苇田疏于管理,芦苇的质量和性能日益退化,人们的心中很不是滋味。然而时过境迁,雄安新区的人们摆脱了与苇蓆相依为命的时代,过上了小康生活,芦苇不再是人们的生活来源,废弃在淀中的芦苇,新区的领导会让它派上新的用场。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