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231|回复: 0

论“既祖取道”之正解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11

主题

0

回帖

5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6
发表于 2017-10-13 08: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湖北
“既祖取道”原出自《史记.刺客传》之《荆轲篇》。
原文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是司马迁对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悲壮场景的一段精彩描写,每每读到此时,无不让人激情澎湃。但是,笔者在于一些朋友交流时,对于“既祖取道”四字确产生了不同理解。
很多朋友认为:“祖”应理解为“祖泽”,即指白洋淀;“ 既祖”就是荆轲在此祭奠了“祖泽”。这是一种歪曲的理解,不应该再继续传播下去。
一是,在历朝历代的文献资料里,并没有出现过白洋淀曾被称之为“祖泽”的记载。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关于白洋淀最早的文献记载,还是出现在西晋左思的《魏都赋》里,其为“挖鲤之淀,盖节之渊”。
二是,《荆轲篇》原文记载的是“既祖”而非 “祭祖”,这里没祭奠的意思。在《康熙字典》里“祖”字有本身就是祭道神或送别的意思:“祖识地德。又祭道神曰祖。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因此,关于“既祖取道”的理解,应为祭奠道神之后登程上路的意思。
历史上,关于《史记》最权威的注释主要有三本著作,即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本书在清代以后被合刊发行,称为《史记三家注》,其中关于“既祖取道”的统一解释就是“祭奠道神”。
因此,所谓“祭奠祖泽”的说法是被今人故意篡改和扭曲的,不宜再广为传播。
目前,关于《史记》最权威的白话译本,是以台静农为首的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余位教授,历时两年编著而成的《白话史记》,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有参与编著者都是当时顶级的国学大师。这本书在网络上流传有电子版,大家学习《史记》时可以查阅参考。
120404419f860d7eae4c88bfb040b96e3652b0.jpg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