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在藏历正月十五要过摆花节。类似于“元宵节”亦称“花灯节”。节日始于明水乐七年(1409)。当时,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洛桑扎巴于正月十五日,在拉萨创办昭法会。陈列各种供品,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此后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十五日摆花添灯。这天晚上,拉萨八角街四周,摆满五彩酥油塑成的花卉、图案和人物、鸟兽。城乡人民,纷纷拥到八角街游玩。各寺院的僧人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种种姿态的供奉天女,加上精细的灯架,玲残剔透。人们还利用酥油花再现出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鸟和景象,有的成屏连片,像立体的连环图一样。精彩的图景、多姿的灯花吸引了万千观众。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歌舞,彻夜不眠。在青海涅中塔尔寺,摆花也是灯节的重要节俗活动。酥油。花向称塔儿寺“三绝”之一(其余两绝是绘画堆绣和木刻)。其酥油花有山水、建筑、人物、花卉、乌兽等,色泽艳丽,神态逼真,线条精细,规模宏大。作品的题材往往每年更换,有时用拉萨景物,有时用天竺风光,有时采用历史和传说,也有用现代题材的。
广东吴川县梅荣镇的居民们在这一日则要过桥梁节。要将一座拱桥张灯结彩,打扮成“花桥”,男女游走其上。相传很久以前,该镇无桥,元宵时节遇大雨,渡船被冲走,人们受危难,是仙女将彩带化为虹桥,救出了人们。后人为了纪念她,每逢元宵就在梅江上架起一座桥梁,装猸打扮,男女同游其上。花桥上还装饰有各种颜色的纸花,供游人采撷。俗谓摘到白花生男孩,摘到红花生女孩。人们还要跑到桥下去洗手,俗说可以把一年的辛苦和不如意都洗掉,在新的一年中交好运,万事吉祥。此外,其他地区元宵有搭建、装饰桥梁,供人游赏的习俗。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