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著名诗人林莽、张洪波应邀到安新县白洋淀采风,并举办文学专题讲座。
林莽是“白洋淀诗歌群落” 代表性诗人之一。1969年开始,一批北京知青先后来到白洋淀农村插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和艺术家庭,多数人曾就读于北京有名的中学,有着高出一般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为当时生活困窘,大环境压抑,他们内心充满痛苦和迷茫,于是选择了用诗歌去表达,他们不断创作、传抄、朗诵、交流着自己的诗作,留下了大量朦胧诗作品,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当年曾在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有很多人走上了诗歌、文学创作之路。其中代表诗人有林莽、芒克、多多、根子、方含等。因为他们,白洋淀成为新诗潮"潜流期"的一个卧虎藏龙之地,这里诞生了一支诗歌劲旅——"白洋淀诗歌群落"。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当年下乡知青的苦闷与抗争,也讴歌了白洋淀优美自然风光、淳朴民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贴近生活,扎根人民的优秀诗作,受到了白洋淀人民乃至全国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林莽1969年—1974年在安新县北何庄村插队,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在村学校任教,在艰苦的岁月里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回到北京工作后,林莽曾多次回到白洋淀,拜访老朋友,探寻白洋淀诗歌群落发源地,并为白洋淀文化文学事业发展提供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
5月9日上午,县作协主席阿民的陪同林莽,张洪波一行,到北何庄村林莽插队的旧居和任教学校旧址,寻访当初诗人生活生产的足迹。
在北何庄村口的白洋居,乡亲们沏上清香的荷叶茶,端上沙瓤的西瓜,早早地等待迎接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一行人进村后,逐一拜访当初和林莽一同生活、劳动的乡亲们,每每遇到年长面熟的乡亲,林莽就停下来问候,久别重逢相谈甚欢,令人感慨。
忆起当年相处的点点滴滴,一砖一瓦都历历在目,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触景生情,诗人缅怀逝去的长者,感慨岁月的无情,同时感念乡亲的厚谊,畅谈生活的憧憬。
洪波老师曾在白洋淀畔工作过,对这片水土也饱含深情,对这次寻访期待已久。他感慨虽岁月流逝今已非昨,但林莽与乡亲们的感情却历久弥新日益深厚。在小延兄弟家,大家合影留念,留下这相聚的美好瞬间。
之后,林莽、张洪波一行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处——安州城西的“古秋风台”遗址。
5月10日上午,在白洋淀文化广场礼堂会议室,林莽、张洪波与安新县作家协会、《雄安文学》编辑部成员举行座谈。
座谈会上,林莽老师结合会员作品,具体讲解诗歌创作技巧,分析写作要点,并就会员们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
张洪波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编辑出版经验,对安新县作家协会会刊《雄安文学》的编辑工作进行指导,从选稿、校对到排版、装帧、印刷等环节提出了宝贵的可行性建议,为增加《雄安文学》的美感,为刊物提档升级夯实了基础。
文:刘卫宁 摄影:张彬
附:
林莽,原名张建中,1949年11月7日生于河北徐水。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1969年到白洋淀(安新县北何庄)插队,同年开始诗歌的写作,后成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主要成员。1974年底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学和大学工作,后任职于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和《诗刊》编辑部。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今天文学研究会”、80年代末“幸存者诗歌俱乐部”成员。现任《诗探索》作品卷主编。出版过诗集、诗文合集、诗画集11部。编辑和主编诗歌选集、专辑几十种。撰写诗歌评论和序言等文章近百篇。
张洪波,男,1956年出生。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3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抒情诗、儿童诗、散文随笔、童话、书法等大大小小的书30余部。曾在华北油田工作近二十年,并有长诗单行本《穿越新生界》(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中国石油作家协会1995年创作成果一等奖。现居吉林长春过读写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