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芦苇品种主要有栽苇、黄瓤苇和白毛苇,不同品种的芦苇要按时收割,妥善保存,才能保证质量,满足需用。 生长在水中的栽苇,要在霜降时节开始收割,再晚了苇田里结了冰,就只好上“挫”。挫是在一个像铡刀的大刀片上安两个木柄,由一个、或者两个人推着挫,在冰上铲苇子。这方法虽然工作效率高,可惜冻在水中的一段芦苇就损失了,白洋淀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忍心这样做的。要是旱地里的栽苇,可以等到立冬再收割。这时候芦苇自然风干了,苇叶也掉得差不多了,不但苇子好打,苇秆儿挺实不易折,收获的苇子也好保存。收割栽苇时要先捆成把子,然后运回苇场,等苇秆苇叶全部风干了就堆成苇垛,上面苫蔽好,就像搭起的一座宫殿。 黄瓤苇在寒露节期间收割,割下来的苇子运到旱场子,卸在地边上,过一段时间就倒一倒,出出风,防止苇子变朽。冬天,男女老少总动员,在旱场子里收拾苇子,把苇子摊开,梳净叶子,抖去杂物,捆成一搂多粗的大苇个儿,堆成三层楼那么高的三棱柱形的苇堆,苫蔽好之后,象一座金字塔。 白毛苇在中秋节时就开始套了。白毛苇一般是水田,长在离村十里八里的大洼地里。套白茅苇可是个艰巨的任务,白洋淀人说,这是在龙王爷嘴里抢苇子。生产队时期,天还黑着,村里的高音喇叭就响了,这是叫人们起床做饭。天傍明,父女船、夫妻船就出发了,套苇船之所以这样结合,是因为一整天的时间,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男女之间要是外人不方便。每只套苇船,上午一船,下午一船,一天要套两趟苇子。套得多、套得好的,就给插红旗;套得少、套得差的,就给插白旗。你想,谁忍心累个贼死,船上还飘扬着一面白旗呢?有时候天已黑了,人们还装着一船苇子在搏风击浪,还在大雾弥漫的淀里辨认着回家的方向。村里五丈高的“高灯”着了,帮助晚归的苇船指引方向。高音喇叭响了,呼唤着与风浪迷雾搏击的人们。 人们把披星戴月、搏击风浪“抢”回来的白毛苇卸在旱场子边上,等风干之后,把苇子分成高、中、低三等,分类保存备用。 孙犁先生熟知白洋淀生活,他在《白洋淀纪事》中写道:不知道白洋淀究竟有多少芦苇,只知道每到芦苇收割的季节,白洋淀上就围起了一道道芦苇的长城。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白洋淀便民网”2016-11-24《芦苇》,作者为白洋淀历史文化研究院邓志庚,白云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