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芦苇画中的天人合一
(一)芦苇画的选材
白洋淀芦苇画以芦苇的茎为主要的绘画材料,有时也用一些芦花和芦苇茎中空部分的苇瓤做点缀。将处理过的芦苇的茎杆剥皮,短暂浸泡后将茎杆纵向切开,经过适度的高温熨烫后,得到平整光滑的芦苇片。芦苇画大多数都是将裁切的芦苇片经过用烙铁熨烫,经过碳化变黑后得到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处理好的芦苇茎片其纹理、颜色会有所不同,细腻白皙的可用来表现人物的肌肤,纹路粗糙且颜色黯淡的可用来表现土壤、植物,因势就形,随类用色。
(二)芦苇画中的芦苇荡
使用地域性天然材料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作之合。在芦苇画的制作中,使用紧密排列在一起的纤细的芦苇茎杆表现农家淳朴的房舍,使用苇叶和芦花描绘一望无尽的芦苇荡,将人为的表现手法融合其中于无形,无为而有,使画面体现出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和谐统一。芦苇作为白洋淀的地域性植物,在民间手工艺品或者自然景观等方面上来说,是白洋淀地区的文化符号,在芦苇画这门民间传统工艺来说,芦苇是人们因地制宜的生活记录,是在文化和民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附加于其上的结果。芦苇画中描绘荷塘、芦苇荡的花鸟画,描绘洗衣妇、牧鸭女的人物画,表现淀上月色、渔舟唱晚的风景画,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雁翎队淀上作战的抗战画,都是将白洋淀所独有的风土人情通过芦苇这一当地的天然材料,结合淀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巧妙的展现出来。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芦苇画作为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是天、地、材、工的完美结合。
二、芦苇画与版画的交融
(一)肌理语义表达
材料的一种重要属性既是肌理,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肌理。肌理也逐渐可以在人们的记忆中唤起最初和某种肌理接触的情感,像一种感情符号一样在某件物品上被识别。版画肌理语言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肌理印痕的创作过程和表达意涵,可以给观者创造出平面之外的情感碰触空间,擦出情感的火花。
版画的肌理是板材本身的肌理形态和人工肌理后期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芦苇画的肌理构成也是相似的。芦苇画的肌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芦苇茎片本身的肌理,既是芦苇最本真的纹理,既使是在人工碳化后也不影响其自然的一面。比如芦苇画在描绘植物叶子、鱼鱗时使用叶脉清晰的苇片表现出其自然纹理和细微结构;在描绘水乡芦苇荡时则干脆采用细小的苇草和芦花直接粘贴,效果栩栩如生;在表现小鸟体表局部的绒毛时,使用芦苇茎杆中空部分的苇瓤来填充,惟妙惟肖。其二,是芦苇片经过细细的剪裁和堆叠所出现的人工肌理,为了展现出蓬松羽毛或毛皮的质感,虽然是人工肌理但是和版画的肌理类似,是作用在自然肌理基础之上的,给人以舒适的感官效果。
(二)二点五维度的表现形式
白洋淀芦苇画和版画在表现形式上都属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版画并不像一般的平面绘画那样只是二维平面上肌理或色彩的呈现,而是将纸这类媒介经过印压后,会产生颜色和细小的厚度,即肌理凹凸的变化,因此版画肌理印痕是二点五维的。白洋淀早期的芦苇画是平面二维的表现形式,虽然没有文物和历史记载可供考证,但是一直到清朝中期,芦苇画以及很多民间手工艺画作受西洋艺术的影响,开始追求视觉上的立体效果。由此可推断出在清朝的中末期,芦苇画在表现上开始打破了一直以来类似于民间剪纸工艺的裁剪平面粘贴形式,引入了芦花的立体粘贴,芦苇茎杆的细密排布,以及在动物形象的描绘中毛发生动的处理。表现猛虎、禽类等身体覆盖着毛皮或者羽毛的动物时,对不同颜色的苇材进行精细剪刻,用剪刀将苇片剪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使苇片有了蓬松和轻柔的感觉,最后将剪好的苇片一层一层的粘上去,毛质细如发丝,根根清晰入眼。零点五维的小立体打破了平面的局限,给画面的创作提供更大的表现空间,同时也使画面的表现更加生动形象,使画面内容更具有表现力。
三、芦苇画中的水墨画意境
(一)表现技法
白洋淀芦苇画工艺是从唐、宋时期白洋淀苇编之一“苇席编织”演生而来的,明代称为“苇编画”。早期芦苇画的表现技法追求“像”,画面效果力求更贴近于实物,图案纹样也比较平面化,立体感的要求比较低。
芦苇画在清朝中后期是朝着中国的水墨画方向发展的,在画面表现的内容上开始追求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的画面感,使得白洋淀芦苇画这一来自水乡民间的艺术具有了更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在工艺表现技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传神”,而不再一味的追求“像”,画面中或刚硬粗狂,或柔美纤细的线条体现出了水墨画的“笔意”。例如画中的微微水波,使用了割线工艺制作的纤细线条简单描绘,这种写意的表现手法给画面一种灵动的美。通过剪刻表现出线条的粗细、流畅显然是有难度的,也恰恰是对困难的征服,使芦苇画产生了高度。
(二)意境传达
芦苇画创作题材的变化和碳化工艺的进步是分不开的,立体感、层次感的工艺表现使芦苇画可以更多地描绘水墨画的视觉效果。中国水墨画的精髓既是通过对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动物等题材的描绘,传达出凌驾于画面之上的意境美。揣摩水墨画的意境美不妨品味古代诗词歌赋,二者异曲同工。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品读几行古诗词,眼前即可浮现带有诗人情感色彩的景。而在水墨画中,画家寥寥几笔素黑纯净的笔墨,便可表达出或恬静安逸,或伤感凄凉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3]周润彪.白洋淀常识.安新县文体教育局.
[4]可爱的河北[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5]刘骏.版画艺术中肌理语言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2017年第17期;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题图:李康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