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炕,咱们北方人在熟悉不过,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抵御严寒,过上个暖和的冬天,农村家家用土炕取暖。
那时候村里盖的房子是三间两间全通着,中间没有隔断,也不分卧室、客厅、厨房,主要是在屋内干活织席子。进门就能看到土炕灶台,坐在炕沿上拉拉家常都感到非常亲切随意。
寒冷的冬天是农闲期,而在白洋淀水区村和淀边村却是一番忙碌的景像。村里妇女和那些刚学着干活的姑娘们,在屋内把收割的芦苇解成眉坯子,再织成席子。土炕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每天起早贪黑解苇织席,直接与冰凉的地面接触,劳累了一天后,在暖暖乎乎的土炕上睡觉既解乏又踏实。
我是从小睡着土炕长大的,至今家里还有一条大土炕舍不得拆掉。母亲说“土炕从下往上反热,而床铺下面是空的总觉得冒凉气,开电褥子早上起来总是口干舌燥,在土炕上睡觉舒服接地气”。
农村的土炕和灶台相连,分“回洞”走烟儿、“直洞”走烟儿、“隔山掏火”、“里插锅台”几种,灶台做饭、土炕取暖一举两得。
白洋淀的农村麦秸、棒子秸、不能织席的乱苇、和织席打箔的下脚料,这些全是做饭取暖的柴禾。“土炕结构是砖和预制水泥小板,在早以前是土坯炕,土坯炕温度上来的慢,但温度下去的也慢,砖炕是温度上的快,温度保持的时间不长。
记得我刚学徒那会儿,跟着瓦匠班儿的白利民师傅盘过几次土炕。白师傅才是盘炕的好“把式”,在他那我学到了许多土木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徒多留心多观察,认真去学。白师傅盘出的土炕既好烧还满炕热,让你分不出炕头炕尾。盘炕时他总是先垒砌炕箱,再砌炕洞烟道,然后用麦糠泥把砌好的炕箱内侧和烟道抹严实光滑,为的是走烟顺畅。
土炕好烧在于烟道的设计和砌法,炕洞烟道内铺土的坡度,坡度最好是25度至35度。烟儿是向上走的,炕洞内炕头铺土薄一些,炕尾铺土厚一些,这样形成一个慢坡。烟囱底部炕洞烟道接合处砌“风窝”,防止刮风下雨天烧火做饭时反烟儿,有好多盘炕的把式忽略了“风窝”。如果土炕不好烧,反烟儿会把整个屋子弄的乌烟障气,被辱全是烟子味。
在铺炕面砖或预制水泥小板时,炕头比炕尾洼6厘米,用一层厚厚的麦糠泥找平,这样炕头的麦糠泥抹的厚一些,炕尾的麦糠泥抹的薄一些,土炕受热均匀,满炕全热而厚厚麦糠泥起到保温的作用。土炕盘好后马上烧火烘干,等土炕彻底干透后,在麦糠泥上面抹上一层白灰。
“回洞”土炕与灶台相连,灶膛里柴禾燃烧产生的炊烟经九曲十八弯的炕洞烟道,最后从烟囱中排出。天气转暖后把灶台与炕洞的拐弯的烟道堵上,炊烟直走烟囱。“隔山掏火”是里屋是土炕,外屋是灶台,这种是既卫生又科学的一种土炕,是村里富裕人家才有,里屋卧室。外屋织席干活。“里插锅台”是最不讲卫生的一种,白天在锅灶内做饭炒菜,晚上用木板把锅灶盖上与土炕铺平,再铺上被辱就可以在锅台上睡觉了。
在白洋淀“炕”和“床”的字意很有趣,有着天壤之别的寓意,说某某上“炕”了,意思是说她生孩子做月子。而一说某某上“床”了,意思是说他快不行了,要准备后事了,这可能是农村特有的语言艺术。
土炕灶台在抗日战争时期,掩护伤病员和打击日本侵略者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八路军战土在农村的保垒户老乡家养伤,在炕洞下的地道里藏身,躲过了无数次日本鬼子的搜捕。抗战题材影片《地道战》就是根据清苑冉庄地道所拍摄,灶台是地道的出入口,炕洞则是地下的通道,神出鬼没的八路军借助地道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土炕还能对风湿病、腰腿疼、间盘突出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躺在软硬合适的土炕上全身受力,暖暖的土炕使压迫的神精得到缓解。“腰间盘突”出的患者越睡软床病情越严重。犹其是上年纪的老人,更喜欢冬暖夏凉的土炕。
“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在早以前村里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土炕承载着生活,承载着历史。如今新时代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燃气管道的铺设和温泉供暧入户。生活物质的丰富,土炕被那些豪华的床具所代替,土炕也慢慢的退出了几千年来传统取暧的历史舞台。
【作者:采广军 原创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