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59|回复: 0

诗圣草堂游记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108

主题

0

回帖

48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4
发表于 2018-1-19 19: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福建漳州
      2012年春夏之间去成都,朋友带我们去游览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与成都的浣花溪公园相邻,即古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公元759年冬天,唐代诗人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来成都。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当时杜甫贫穷,经常写诗向当地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

      765年,杜甫的挚友严武病逝,失去依靠,便携家离开成都,多年后草堂不存。唐末诗人韦庄来蜀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再现杜甫草堂。韦庄重建之草堂,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规模。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两次大修,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使之成为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园。杜甫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成为历代的著名文化圣地。杜甫草堂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草堂园内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写。笔锋刚健,有皇家之风。

      园内有一座小石桥,桥下水清草绿,金鱼群游。我们进入一座通敞式厅堂,两壁悬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清代顾复初撰书联已灭失不存,现挂之联是现代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是草堂的中心建筑,堂中有杜甫全身塑像和李白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青年时出游以学,“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杜甫25岁登泰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表达了他无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无畏勇气。杜甫中年以后,怀才济天。他困在长安向韦相离别时,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表现其志存高远的抱负。诗史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堂前有一片梅林,体现了杜甫品德之高洁。两株硕大的罗汉松,枝繁叶茂,象征杜甫的文华生命长存。
杜甫曾任蜀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园内工部祠由此得名。草堂有一建筑工部祠,系清嘉庆十六年所建,给人一种朴素庄严之感觉。祠堂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工部祠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草堂现貌据此图恢复。

工部祠门前有楹联三幅:清何绍基撰联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正月初七是人日,公元759年,杜甫来到成都时,彭州刺史高适60,杜甫近50。二人结交,情感极深,常互寄诗歌传达友情。公元761年正月初七,高适写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给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几年后,杜甫离川,独漂于湘江船上。此时,高适已经去世,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翻看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时,不禁黯然泪下。杜甫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杜甫在前序里,写道:“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不久,杜甫离世。何绍基此联蕴含着两位诗词友人的情感典故。此后,人日(正月初七)入草堂纪念杜甫便流传至今。

清人王剀运撰联:“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上联起句引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惊鬼神”的诗句,意称杜诗惊天地、泣鬼神。后两句说杜甫忧国忧民之诗风对后世诗界的影响。下联首起将杜甫《宾至》诗句“幽栖地僻经过少”,反其意用之,意指当年很少有人前往幽辟草堂,因杜甫诗坛之巨大成就,而受后人不断地的凭吊、瞻拜,远非昔比。联意对仗工整,用典出神入化,词意精妙。
清严岳莲撰联:“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上联意指:杜诗体现了唐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如同史册,杜甫时刻不忘忠君爱国。其所成诗篇,已经是反映唐代动乱的变雅之作。(变雅是《诗经》中《小雅》、《大雅》的部分内容,原指反映周朝政治衰乱的一些作品。)
下联指:杜甫与草堂隐在浣花溪畔风光秀美的地方,失意官宦、风雅文士多来此凭吊,草堂应像鲁灵光殿一样千载永存。(灵光殿,汉景帝子鲁恭王馀建在今山东曲阜。后汉西京未央、建章殿皆毁于战火,而灵光殿独存。)
工部祠前院内,花木很多,疏落有致。祠前有两株罗汉松,盘曲参天、树冠如巨伞蔽日。象征着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至死不渝之节操,如青松浩然长存。

工部祠东侧的“少陵草堂”碑亭,是一座茅亭建筑,亭前竖有两块汉白玉巨石,一块刻有杜甫画像,一块刻有杜甫诗《卜居》。亭内有一巨碑,刻有“少陵草堂”4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写。

草堂东侧有一座梵安寺,据说是杜甫旧宅。现存建筑为清末重修,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藏经楼、左右厢房等。寺中有清幽小巧的花园,两株高达30余米的古银杏树,矗立云天,引人注目。

我们无意中走到草堂南大门,在出口前又转身回走,从“草堂影壁”前经过。在一道红墙夹道的花径中走了几十米,看到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门额上书有“浣花祠”三字。浣花祠与杜甫无关,又名冀国夫人祠,位于诗史堂东北,是个粉墙青瓦的独院建筑。小院古色古香,小巧雅净。唐时成都有一任氏女,是节度使崔宁之妾。大历三年(768年),崔宁奉召入朝,留弟崔宽守城。沪州刺史杨子琳叛乱,率兵攻占成都,崔宽力战不敌。形势危急,任氏拿出家财十万,一夜之间召募勇士千人。任氏披挂上阵,率兵进攻杨子琳,致叛军溃败,被朝廷嘉奖封为“冀国夫人”。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人们为她立祠纪念。任氏从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人们称她为“浣花夫人”,纪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边,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被称为“浣花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冀国夫人居住。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到明末浣花祠已不存,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成现在的浣花祠。

杜甫在草堂期间,留下诗作247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在此而成。另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草堂可见春色之美。“安史之乱”结束后第二年即公元762年,飘泊中的杜甫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和百感交集的心情,在草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观杜甫草堂,园林宁静,花红草绿,树木繁茂,曲径通幽,苑中有园,松梅竹兰。堂舍古朴,诗情画意,回廊环绕,楹联石刻,碑台亭池,别有情趣。
我一生爱诗,喜欢吟诗、写诗。虽不曾接受名人指教,却因经常读诗而染上诗趣。如今,在诗圣之园,拜读大师的绝唱,接受大师的熏染,更感到诗艺的高深。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