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梨儿”是长在淀边的一种野生根瘤植物,长得像稻草,其貌不扬,但生命力顽强,特别是遇到丰水年份,到处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它的根部长有黑色如小枣般大小的果子,当地人叫他“地梨儿”。
“地梨儿”个头虽小,可在食不果腹的年月里却派上过大用场。每年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往往挖些“地梨儿”充饥。据老辈人讲,在六十年代初吃“低指标”的时候,很多人都饿得全身浮肿了,就是这小小的“地梨儿”救了很多人的命。
小时候,记得有一次跟着母亲挖过一次“地梨儿”。那是一年的开春,家里的口粮快断了,有人招呼街坊邻居一起去淀边挖“地梨儿”。我跟着母亲拿着小镐,背上箩筐就一起去了。等到了淀边一看,才发现已有很多人在挖。母亲领着我赶紧找到一块空地,开始挖“地梨儿”。
“地梨儿”在泥土里扎得并不深,稍微用力刨一下就会把“地梨儿”带出来。但有时候不注意,用力过大,不小心也会把“地梨儿”切成两瓣儿而影响食用。母亲一边挖,一边教我怎么去找,怎么下镐去刨。只捡大的,小的要继续埋进土里,来年就会长大。挖了半天,等到晌午,母亲说:累了吧?我点点头。“这‘地梨儿’也能生着吃。”说着母亲就把洗干净的“地梨儿”放到嘴里,用牙轻轻地嗑掉“地梨儿”的黑皮,白白的果肉就露了出来。“你尝尝!”我照着母亲教的法子吃了几个,甜甜的,就是有点硬。母亲又说:“等回家煮煮就好吃了。”那天的晚饭,全家人除了一锅稀粥,就是一盆煮好的“地梨儿”了。
时过境迁,到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也不用再挖“地梨儿”当饭吃了。有一次回老家逛早市。忽然,听到有人叫卖:地梨儿唻!我问:“地梨儿”怎么卖?“十五块一斤,煮好的,可甜了!”我随手称了一斤。时隔四十多年,又吃到了当年那熟悉的小“地梨儿”。心生感慨:没想到过去用来充饥果腹的小“地梨儿”如今却成了稀罕新鲜之物。看着这小小的“地梨儿”,品着当年的味道,忽然间觉得它很是了不起。“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