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舟驶船对于白洋淀人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了。白洋淀人划船有着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棹划船。棹,有名词和动词两个意义。做名词时指船桨。每支棹由三部分构成:棹杆、棹板、棹管。棹杆是柱状的木杆或铁管,位于棹的中间部位,一头连着棹板,一头连着棹管;棹板是拨水用长条状的木板;棹管是一小截儿圆木棍或铁管,一拳左右长、一握粗细,连在棹杆的一端,手握住棹管划船。棹,做动词时指用棹划船的动作。白洋淀地区大部分村庄把划船叫“摇船”,有些村庄(比如光淀村)把划船叫“棹船”。用棹划船又可分为双棹划和单棹划,还可分为双人划和单人划。
三舱、四舱、鹰排等中小型船一般是单人划双棹。划船时双棹的棹杆交叉在胸前,有前有后,一般是由右手划的左侧棹的棹杆在前面。两条腿也要一前一后,右手在前右脚就要在前,这样便于用力。划船时两个手握住棹管,先向前推,身体随之前倾,用棹板拨水,船就前进,然后把棹杆向后拉,这时一般棹板要出水,身体随之站直。然而人的两个手力气有大有小,一般是右手力气大,右手所握的左侧棹划的力量就大,船头会向右侧偏离中线,为了不使船偏离航线,就需要一个小技巧:划完一棹在划下一棹之前,右手要转下手腕,让左棹的棹板在水里片一下,这样就微调修正了船头的方向。完成了划船的一个完整动作,再不断重复以上动作,船就可以破浪前行了。
六舱等大船一般是双人双棹。六舱的双人双棹又叫“前把后棹”:一人站在船尾部的一侧,另一人要么站在距离船前沿四分之一处的另一侧,要么站在距离船后沿四分之一处的另一侧。二人都各自用双手把住一支棹一齐同时用力划船。一般力气大的年轻人划前棹,上年纪的力气小的划后棹,前棹给船提供的动力多一些,划起来较为费力气,后棹给船提供的动力小一些,划起来较为省力气。另外,后棹还能起到船舵的作用,所以让更为有经验的长者划后棹,不只是照顾长者少费力气,更有长者掌舵经验丰富、能更好地把持住行船方向的考虑。
六舱船还有一种划法是单人单棹,又叫“单棹挑儿”。划船人站在船尾一侧,双手把住挂在船尾另一侧的一支大棹划船,一般用“前把后棹”双人划船时的那支后棹。先向前推棹杆,棹板就向后拨水,因为只有一个棹拨水,船就向斜前方运动,并且船身也会往一侧晃动,往回拉棹时要转动手腕,让棹板扣过来,在水里划挑一下,这样就矫正了航向,平衡了船身。你会发现坐在“单棹挑”的船上,与坐在双棹划的船上不同,能明显感觉到有规律的左右晃动。因为总是扣着挑水,久而久之,棹板会出现一定的弯曲,这样在六舱船“前把后棹”时就很容易区分哪支棹是后棹了。
行船不可能总走直线,该拐弯时还是要拐弯的。船拐弯和车拐弯有所不同。车拐弯讲究“小弯大拐”,而船拐弯则要“大弯小拐”,特别是在较为狭窄的水道或沟壕里拐弯时,更要技术。船头不要正对着沟壕的中线,而是要把船头对着拐弯处外凸的水岸的角,白洋淀人把这种拐弯技巧形象地称作“拐弯摸角(拐弯抹角)”。如若不然,拐过弯后,船就会偏离拐弯后的水道沟壕中心线,船的一侧会靠近岸边,这一侧的棹就施展不开了,还要费时费力再把船调整到水道中间去。其中的原因就是船和车不同,船是在水面上流动的,拐弯后受惯性作用还会沿着拐弯前的方向运动,拐弯时冲着角划,拐过去后,在惯性作用下,船向水道中线一侧流动,刚好就拐到水道中间了。
行船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难免遇到风浪,有风浪才能考验一个人的驾船水平。根据风向有顺风、逆风、侧风的区别。白洋淀人把逆风叫“戗风”,把侧风叫“排(pǎi)风”。“排风”还可分为“正排”“顺排”“戗排”。顺风和戗风看不出行船的水平,只要沿着水道划就是了,无非是省力费力、快慢的区别。走排风才真正考验驾船人的本事。在排风里就不能沿着水道的方向划船,不然侧向来的风会把船吹向水道的一侧,不能行驶了。如遇“正排风”,船头要和风向保持45度夹角,如遇“戗排风”船头要与风向保持20度至30度的夹角,这样既能让船在水道里前进,有不至于让风把船吹到水道的边上,只是要顶着风浪多费些力气。最不好办的是“顺排风”。“顺排风”从船的侧后方吹来,船速较快,为了保持航线,不让风把船只吹到水道边上,一般要一支棹用大力,一支棹用小劲儿,用小劲儿的棹还要时不时片水。这种情况下要求驾船人一定要眼疾手快,“顺排风”中的船非常不好操控,白洋淀有句行船的谚语叫“宁走戗风,不走顺排”。
除了刮风形成水浪外,机动船驶过也会制造不小的水浪。人工船和机动船相遇错船时也有一定的技巧。机动船驶过手动船时出于安全和礼貌一般会减速,即便是减速后还会有不小的水浪向旁边的人工船袭来。这时人工船上的人不要慌张,先要坐稳,然后调整船头正对水浪来的方向,一般是“错船三层浪”,三个浪头过去船就会平稳下来。如果这时不赶紧调整船头的方向正对水浪,水浪就会拍打船的侧面,甚至水浪把水涌入船舱,是很危险的。船的结构是前后长、左右窄,行船一般不太怕前方来的风浪,最多就是上下颠簸,就怕侧面来的风浪,会让船左右晃动,严重时有倾覆的危险。
有时不小心船会偏离水道闯入苲草水域,或者要到苲草水域里劳动,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常见的划船场景。在苲草水域划船也很讲技巧。在苲草水域划船跟在没有苲草的水道里划船是不一样的,苲草会缠住棹板,如果不讲点技巧很难把船划动。这时可以按照“下浅棹、拉长棹”的原则划船。“下浅棹”就是棹板不要入水太深,浅浅地在苲草的上面拨水,以免棹板的大部分被苲草缠住;“拉长棹”的意思是说,再怎么下浅棹,棹杆推出后棹板也难免被苲草缠住,这时不要急于拉回棹杆,而是弯着腰停留一小会儿,这时船处在行进的过程中,棹板就会从扎草里自己滑漱出来,然后再拉回棹杆直起腰准备划下一棹。苲草实在太多时,还可以摘下一支棹撑船前进。
在苲草水域里最好的撑船工具还是竹篙。用竹篙撑船更需要技巧,工具越简单往往技巧性越强,正如我们中国的筷子与西方刀叉的区别一样。有一种竹篙撑船的方法叫“跑篙”,一般是撑六舱、漕船等大船。两人或多人平均分布在两侧船赶上(船赶,指船两侧平铺的直通船头和船尾的两长条木板。不同大小的船船赶的宽度从半尺左右到一尺左右不等,人可以在上面前后走动),每人一条长篙,撑船时从前向后用竹篙撑着岸边或水底使船前行,走到船尾时把篙从水中抽出提在手里或者漂在水面,以较快的速度沿船赶小跑着到船的前部,接着撑下一篙。撑六舱船既可以一个人在船赶上跑篙,也可以站在船尾一侧撑船。一个人撑船需要技术。因为在一侧撑船时,船头的方向会向另一侧跑偏,为了矫正方向,撑完一篙后,篙从泥里拔出后先不要出水,以船赶边沿为支点,把篙向怀里扳一下,竹篙在水中的部分就会拨一下水,这样竹篙就会起到船舵的作用,把偏离的船头矫正回来。留在水中竹篙的长短、拨水的力度都要看船头偏离的程度,靠经验来掌握分寸。
其实,对白洋淀人来说,即使没有棹、也没有竹篙,哪怕只是有一把铁锹、一根短小的木棍,甚至没有任何工具,就是用双手双脚拨水也能把船划起来。
现在大部分淀里的村庄都架桥修路通了汽车,即使有相当数量的白洋淀人还在驾船,大多都使用机动船了,船速是快了,可噪音也大了,船工也都是上年纪的人,年轻人会划船的越来越少。手动划船的时光里,那份安宁恬静的心情是多么让人怀念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