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等级:即来则安
- 打卡总天数:28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30
- 最近打卡:2024-07-15 19:08:56
论坛元老
- 积分
- 5611
|
家乡印记 ——魂牵梦绕的思乡情怀 文/李广堂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她是自己出生且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生旅途的起点。她满载着童年的趣闻回忆,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无论走多远、过多久,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家乡的每一捧热土,每一滴水,每一个故事,都会魂牵梦绕地伴随着你,都无法抹去风土人情刻下的深深印记。
家乡美
我的家乡,是风景如画的白洋淀水乡李庄子村。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兄弟三人,两人在雄县张岗村落户,另一人在白洋淀定居,取名李庄子。我小的时候,李庄子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六百多口人。
小村四周环水,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土路,出村都要坐船。村南,大清河奔流不息,东通天津,西至保定,每天有无数来往的船只穿梭航行。大清河往南,还有村庄、淀泊、沟壕纵横的芦苇荡。村西十八里水路到安新县县城,去县城办事或购物,要坐两个小时的逆水船。村东十里水路,是白洋淀东岸具有千年历史的赵北口古镇,赵北口是燕南赵北分界线。村北,是一望无垠碧水连天的捞积淀,淀北边和雄县古庄头、马蹄湾两个村接壤。李庄子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秀美,都说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村里出了不少名人。历史上有救过乾隆皇帝的李登龙,(乾隆为其改名李陪龙),曾多次陪同乾隆游白洋淀,官至盐监。还有高阳县县令李可成,举人李凤池。河北省商业厅厅长刘成(李文广),六机部461军工厂政委李虎,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大兴 ,总政话剧团副团长著名电影演员李壬林,河北省政协委员渔民诗人李永鸿等,还有教授、副教授、县级、团级名人雅士层出不穷。
童趣事
每逢想起家乡,就会想起儿时的玩伴。童年的时光纯真而美好,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历历在目。常玩的游戏有,跳方子,跳绳子,踢毽子,藏老母(捉迷藏),拍画片,抓子,摔跤,撞拐,逮肽(木板打木板),打水仗等等,时常玩到天黑忘记回家吃饭,朦胧处不断传来母亲暖暖的呼唤声,不绝如缕。物换星移,昨日的欢声笑语,己飘散在岁月的尘烟中,只有珍藏在心底。为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017年6月,我和本村青年诗人李学通(河北诗词协会会员),合作了一首李庄子村村歌《淀上明珠》,由作曲家房保民谱曲,歌唱家杨雪敏演唱,在家乡广泛传唱。
掰茬子
每到春季,淀上冰层融化,芦苇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小伙伴们相约摇一条小船,找一块苇地钻进去掰茬子。茬子,就是去年割苇时丢下的根部,大约有一尺长短,掰下来烧火做饭、烧炕取暖。初春的水还很凉,只能咬着牙下水。掰茬子也很辛苦,在苇地里趟着没过膝盖的水,猫着腰一根一根地掰,掰下来的茬子,一把一把地放在苇地,收工时再敛茬子,一趟一趟的送到船上。掰茬子往往手脚被苇茬扎的伤痕累累。白洋淀的风俗习惯每天吃两顿饭,放学比较早,我和四姐除了星期天去掰茬子,每天放学以后还去掰。我们家院里和房顶上晒满了茬子,一个春天掰的茬子,可以烧大半年。
揪莲蓬
盛夏时节,淀中芦苇浩荡,荷叶碧绿,荷花绽放,香飘四溢。展现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境。在莲蓬还没长老的时候,村民们划着小船到荷塘、苇边揪莲蓬。揪下的嫩莲蓬,生着吃非常清香,揪的多了,捆成把卖钱。揪的老莲蓬,剥去外壳卖莲子。莲子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脾止泻、清热解毒、养心安神的功效。莲子心可以泡茶,有降血压、强心、去火的作用。卖莲蓬也是水乡农家的一笔小收入。
我记忆尤深的是1951年的一个夏日,那年我8岁,在街上正和几个小伙伴玩的尽兴,听说二姐和村里几个姐妹去揪莲蓬,我非要跟着一块去,二姐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不准下河洗澡(游泳),二是大家不收工不能吵着回村,我满口答应。我们摇着一个四舱小船,在村东南一块莲花地揪莲蓬。每人分一个船舱放莲蓬。大家边揪边吃,刚揪下来的莲蓬,又甜又脆。我和二姐两个人揪的最多,太阳就要落山了,大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摇着小船回村。从那次揪莲蓬以后,我每年都和小伙伴们摇着小船去揪莲蓬。
摘菱角
菱角是白洋淀一种水生植物,五月开花,进入六月开始生长嫩菱。七月是成熟季节,常言道七菱八落。每逢七月中下旬,村民们开始采摘。划船到了菱角地,一个人在船后梢撑船,摘菱角的多是妇女和孩子,大家挤到船的一边,使船傍靠近水面,翻开菱角牌子摘菱角。在我印象中是1952年,我和四姐跟着父母到北淀去摘菱角,一起去的还有同村的几个妇女。父亲撑船,大家摘菱角。我把一个洗脸盆放到自己跟前的水面飘着,摘下的菱角放在盆中,快满的时候倒在船舱。那时候年岁小干活没有耐性,天气又非常炎热,总让母亲给我讲故事,否则,就罢工不干了。母亲经常给我讲济公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听着故事,我一天能摘五、六盆菱角。摘菱角是一种劳动,也是一项收获、一份享受。摘下的菱角,运到岸上,有商贩收购,鲜菱角每斤2分钱,煮熟的每斤3分钱,商贩把收构的菱角,再转卖到北京、天津、保定等地。菱角可以生着吃,可以煮熟吃,可以剥出米做菱角粥,也可以磨成面沏菱角茶,口感香甜,营养丰富。
拾小鱼
白洋淀的冬天,淀水结成厚厚的冰层,鱼民们开始凿冰捕鱼。小孩子们也整装待发,准备到冰上拾小鱼。每人拿一个独齿或三齿勾,背一个背筐或拿一个篮子,带上一个玉米面或高梁面饼子做为午餐,天不亮就出发了。渔民们撑着拖床,在开阔的大淀选一块地方,用冰镩凿开冰层,有的下网捕捞,有的夹罱子捕捞。用网或罱子把水草拉到冰上,渔民们把大鱼抓走,我们就跳到凿开的冰块上拾小鱼,有时也能拾到裹在水草中半斤大的鱼,非常高兴。冰上拾小鱼既辛苦又危险,从早上到天黑,在凿开的冰块上跳来跳去,不小心就会掉到河里。两只手冻的通红麻木,饿了啃块饼子,渴了吃口冰块。我从八、九岁开始,每年冬天都去拾小鱼。在同龄孩子中,我每天拾的鱼最多,大人们都夸我眼明手快,动作敏捷。其实,最关键的是我能吃苦不怕累。鱼拾的多了,在冰上拉着篮子跑回家,即省劲又好玩。晚上,母亲和嫂子把拾来的小鱼收拾好,父亲做稣鱼,在煤火上炖一夜,笫二天全家享受美味佳肴,我感到无比自豪。
捞小虾
一年四季,除了冬季,春、夏、秋三个季节都能捞小虾。鱼民们多用抢虾回子、拉虾回子、底笼等工具逮小虾。孩子们则是跳到河里,把水草抱到岸上,或是用两根木棍,插到有水草的地方,用力拧棍,把水草拉上来,轻轻抖动水草,活蹦乱跳的小虾都落到地上。有时一天也能捞二、三斤。小虾可以炒着吃炸着吃,还可以做成小虾糊饼。准备一些玉米面,葱花,食盐,打一两个鸡蛋,加入小虾和水搅匀,摊在烧热的农家大柴锅里,用文火烤成锅巴,锅有多大,糊饼可以烙多大,吃起来香脆可口。
钓鱼乐
白洋淀的孩子们都喜欢钓鱼,做为一种乐趣。用一根做衣服针,在火上烧红窝成勾,把做衣服的粗线从针眼穿过绑好,选一根粗苇子或小竹杆做鱼杆,和点白面放几滴香油做鱼饵,在村边任何一处都可以钓到鱼。1950年的秋天,白洋淀涨大水,为数不多的田园也被淹没。一天,三姐带我去钓鱼,我们把船摇到一块被水淹没的高梁地,听到鱼吃高梁啪啪作响的声音。在高梁地钓鱼不用鱼杆,用手抓着鱼线,扒在船傍,两眼看着水里的鱼咬钓,用这样的方法钓鱼,可以说是百发百中。钓上来的大多是鲫鱼和鲂鱼,我和三姐一上午钓了满满一盆。那次钓鱼几个月后,三姐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那时三姐还不满十五岁。那次和三姐一起钓鱼的情景,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涨大水
白洋淀上游有九条河流入淀,对淀区充沛的水源和生态环景,有着重要作用。但每到雨季,上游河流泄洪入淀,造成白洋淀十年九涝。每逢涨水,村里大街小巷都是水,地势洼的房屋,炕上都有一尺多深的水。水乡的房子都是砖房,根基深墙体厚,不怕水淹,村民们有的在房顶搭个窝棚吃住,有的全家搬到船上吃住。每逢涨大水,父母都带我到大姐家住些日子,大姐家在鄚州古镇,我们称之为“旱”地,历史上曾有“天下大庙数鄚州”之说。在那里我结识了不少小伙伴,我们经常一起到田野捡柴禾、割草、拾庄稼。
村剧团
白洋淀是革命老区,1945年全境解放。这一成就,得益于雁翎队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白洋淀地区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初期,由我哥李广德签头,协同李赶玲等人,成立了李庄子村评剧团。每到冬季农闲的时候,排练一些传统剧目选场,如“李彦贵卖水”,“走雪山”,“三娘教子”,“杀庙”等,过年时为村民演出。
1950年开始排演现代戏,我印象深的有,“老英雄”,“王贵与李香香”,“小放牛”,“小女婿”,“刘巧儿”,“祥林嫂”,“山村枯娘”等剧目。1951年的秋天,我哥在天津看了筱白玉霜演出的“小女婿”,买了剧本,决定回村排演这个剧目。为了学会唱腔回村教唱,连看几场,竟然学会了剧中每个人物的唱腔。那个年代我哥识简谱,真乃有艺术天赋。农村排戏主要在晚上,演员们集合在一起,由我哥和赶玲哥,一句一句的教唱腔教表演,每天都排到深夜十二点。排戏需要花钱,全靠热心的村民们集资,家庭富裕的多拿点,生活困难的少拿点,大家积极性非常高涨。排戏前,在村里的孩子们挑来选去,确定让我扮演“小女婿”这个角色。听说让我演“小女婿”,非常高兴。
第一次在村里演出这个剧目,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扬。我在剧中说完一段快板,可能是年龄小的原因,台下响起阵阵叫好声,都夸我口齿清楚声音宏亮。每次演出结束,总有人给我买好吃的,也有人问我,台下那么多人看你演出,你不害躁吗?(害羞)我说,有什么好害躁的,人越多演出越有劲儿。这个剧目参加安新县文艺汇演,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县里汇演获奖后,十里八乡的村庄,都邀请我们村剧团去演出。农村排演一部大戏不容易,每年都要复排,“小女婿”这个角色我演了六年,走到哪个村都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名字,都叫我“小女婿”。就因为小时侯在村剧团的那点表演基础,参军入伍三个月,就被选到团、师文艺演出队,终生受益。
美食肴
在家乡生活,不仅感受到优美的环境,还有来自舌尖上味道鲜美的饭菜。贴饼子熬鱼,是白家乡地道的美食。将各种杂鱼,如小麦穗、小山根、鲫鱼、鲤鱼、黑鱼等,用柴火大锅熳炖,锅邦转着圈贴满玉米黄豆面饼子。贴饼子,柴火要烧的均匀,鱼熬熟了,锅里的饼子也吸进了鱼的味道,吃起来即既有玉米面的香味儿,又有熬鱼的鲜味儿,美极了。白洋淀熏鱼,有独特的风味儿,熏鱼有多道工序和传统配料,熏鱼的品种也很多,熏鲫鱼、鲂鱼、小白条、甲甲、泥鳅等,吃起来柔韧有劲,清香可口。白洋淀的河蟹、大虾、咸鸭蛋、松花蛋、鱼鳞冻、溜鱼片等也享有盛名。我每次回老家,二侄子总要给我包一顿鱼肉馅饺子,味道格外鲜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这些元素,培养了乡亲们忠诚憨厚的性格,滋润了这里淳朴的民风。
异乡梦
离开家乡越久,思乡之情越浓。闲余,总会想起家乡的老房子,想起家乡的芦苇、荷花,想起村民们栽稻子、捕鱼虾、割苇子、织席、打薄等生活场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醉在心头。做梦回到家乡也是常有的事。于是,我和二侄子建军合写了一首歌词,《梦回家乡白洋淀》,昨夜梦中回家乡,小船又过芦苇荡。绿荷出水迎我笑,野鸭列队为我唱。捧口淀水醉心头,家的味道格外香。异乡游子情无限,梦醒洒下泪两行。昨夜梦中回家乡,炕头盘腿拉家常。寒冬凿冰捕鱼虾,盛夏采菱追芬芳。儿时伙伴又相聚,农家小院笑声扬。碧波漾舟赏胜景,人间最美是家乡。作曲家武进勇谱曲,河北省优秀歌手王盼华、魏坡演唱,深受家乡人民喜爱。
乡情是古老的童话,美丽动人,乡情是一坛老酒,清香醇厚。每逢回到家乡,总有太多的不舍。如今,离开家乡68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我爱我的家乡白洋淀,我爱我童年生活过的李庄子,我爱家乡的亲人们。2017年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的家乡设立雄安新区,家乡建设的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家乡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于2024年6月30 日 作者简介:
李广堂,安新县赵北口镇李庄子村人。退休前在邯郸市文化部门供职,正高职研究馆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音协理事,邯郸市歌词学会会长、音协副主席。创作各类文艺作品800余件,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93个,出版《李广堂作词歌曲选》,执导各类文艺晚会60余台,多件作品在央视播演。联系电话/微信:138032967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