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白洋淀的芦苇说起文/五州 “萧萧秋风九月黄”不知觉在外打工己经四个多月了。带着对家乡满怀的思念,终于又踏回了家乡的土地。车行驶在白洋淀大桥上,一切又感到那么的亲切和熟悉。呼吸着这家乡甜味的气息,再向桥下望去。“哇”一切又仿佛变了模样。 记得走的时候,满淀还是一片翠绿,现在己是肃杀到枯黄了。脱了衣的芦苇赤条条的站着,只有头顶上的芦花在秋风中摇曳,下面的杂草和芦苇的下半身扭缠在一起,杂乱也不清晰,我的心不由得又突然伤感起来。 我不悲秋,伤感的是这苇。这白洋淀曾经多么金贵的苇啊! 我不知道这苇是何时有的,只知道有了白洋淀就有了这满淀的苇。 曾几何时,若也是这个季节,淀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不似这般寂静与荒凉。大小的船只在沟壕中纵横穿梭,无论是水中还是旱地上芦苇都收割的整整齐齐,不会扔下任何一根可以用的,掉落的苇叶也会宝贝似收集捆好。人们载着收获的喜悦和满足的笑声在淀中漫延开来,一只只船儿荡漾着这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苇地也像对孩子的呵护,除草、施肥精细到淀里的每一个角落。 苇好席才好。白洋淀的苇席是出了名的。一片片的洁白在妇女们灵巧的手中魔术般的展现出来,提起白洋淀的苇席,大江南北哪一个不竖着大拇指,这绝对是白洋淀人引以为豪的骄傲与荣耀。 从金子到垃圾,从至若珍宝到废却于与无人问津仿佛是一瞬间的事,于是乎脑海里出现了无数问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豁然间,又可笑于我的这种伤感。殊不知白洋淀芦苇骄傲的背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酸楚与无奈。且不说收获芦苇劳作的辛苦,单单母亲那经常扎满刺的手和因织席而长时间盘着变了形的腿,证明的苇席这一行可不是什么好生计。 在过去经济相对落后,又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工种,打苇织席也是没有办法的唯一。 可世界是在变的、中国是在变的、一切都在变的。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事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生,苇席也慢慢地被其它物品一所替代。 白洋淀人实在,但绝不是傻子。也会算帐,会比较用时、用工和劳作的辛苦程度以及相回报的价值酬劳。显然苇席己不是谋生的最佳选择,搁置放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做饭也不用芦苇当柴禾。一夜之间芦苇又失去了他能实用的价值。只好在淀中默默地静守或被游客当做拍照留念的背景罢了。 我于是乎又许疑惑,是庆幸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而感到喜悦,还是为芦苇的荒芜置弃而感到悲哀呢? 说白洋淀的苇,不得不又提及白洋淀。现在白洋淀的知名度很高,每到旅游旺季那真是人如海,舟如龙。游客说白洋淀美我却没感觉出来,也许身在白洋淀的缘故吧! 真要说白洋淀美,那也是许多年前,记得小时候那时的白洋淀,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空气是那么新鲜。水也是直接能喝的,鱼是真能看见在水中游的,鸟儿是真在芦苇荡里叫的,一切是那么纯净和自然。 于是有人站出来说:现在的白洋淀完了,水污染啦、人造景观太多啦、民俗建筑变味了等等为白洋淀的未来堪忧。 我不否认这种看法,这也是为白洋淀好,但一棒子打回解放前,也没那个必要,此时非彼时。 过去白洋淀美,不等于好。设想一下,拖着繁重活计而疲惫的身体,手里捧着吃不饱的窝头,再美的景色放在你眼前,我看还不如放个屁痛快。 白洋淀的旅游开发没有错。早期的开发和污染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也是历史的必然性。白洋淀的开发实践证明老百姓是受了益的,虽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里边关系到一个眼前的即得利益和长期的宏观利益的问题。 老百姓不是圣人,不可能放着眼前的粮食不吃,等到秋后长成庄稼而现在就活活饿死。 即得利益和宏观利益辐射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也能用到。 就比如“黄、赌、毒”这是政府明令禁止的可为什么还屡禁不绝呢?因为对个人来说,它刺激、过瘾,享受这就是即得利益。反过来说我“黄赌毒”了,也不花别人的钱,政府你管的着吗?管!必须管。这都是造成一个国家和社会腐败和不稳定的因素。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这就是宏观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各种问题。 国家也发现了即得利益的危害性,和发展宏观利益的必须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没有模式可循的,是趟着水过河,边前进边探索。但总的方向是向前的,一切不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吗?,白洋淀的水不也是越来越清吗?天不也是越来越蓝吗?这芦苇不还点缀着这美丽的白洋淀吗?明年不还是一片春天的绿色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