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时代,有说书人到我们偏僻的水乡渔村说唱杨家将的故事。我像中了迷一样,每天晚饭后,场汤不落地赶到说书场。杨家将,个个忠贞保国,虽殒身而不恤,实在可钦可敬。杨家的结局是悲壮的,以后杨五郎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他为什么出家?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的家?说书人没有说清道明,几十年光景,就留在我脑中成为我时常猜想的谜团。
那年“五一”长假,我们去了五台山,听说那里有座五郎庙,我就想晋谒这座庙宇,希望解开杨五郎出家的谜团。
五郎庙,又名太平兴国寺,位于五台山楼观谷的山坡上。
我们乘了一段车后,下车进入楼观谷,两边是绵延不断的高山峻岭。山岭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从山上潺潺流下的泉水,不住地敲打着圆滑的石面,这“嘭嘭”的声音使峡谷显得更加清幽。顺路攀上山坡,在不断的登越中来到五郎庙。庙内有明朝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千斤。有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这座寺院的碑记。院落不很大,有正殿三间,内有一佛及十八罗汉塑像。正殿前面,有东西配殿。东配殿内,供奉着关帝。西配殿内高悬清道光年间写的“德垂后昆”大匾一块,内供奉着杨五郎塑像,这个西配殿叫五郎祠。祠内北墙根安放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棍,长八尺,粗一寸五,是杨五郎当年迎战韩昌的兵器。
导游告诉我们,杨五郎出家来到太平兴国寺后,人们就把这座寺院称为五郎庙,很少有人再把它叫太平兴国寺了。
这个寺院的原址是宋僧睿见的结庐之处。相传宋太宗听说睿见倡导四誓(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闻非法之声,囗不道非法之语,心不想非法之事),是位名不虚传的法师,便召他入宫。太宗令他在结庐处建寺,并赠匾一块,上书“太平兴国”四个大字,本寺建成后,就叫做太平兴国寺。
传说宋僧睿见是杨五郎之师。宋太宗游五台山时,由杨家父子保驾。太宗到太平兴国寺礼佛,杨五郎就结识了睿见。当时的皇帝行宫离太平兴国寺很近,杨五郎与睿见就有了多次接触的机会。二人情投意合,往来密切,言谈中,睿见劝说杨五郎弃甲出家,但杨五郎并不想守青灯古佛,遁入空门。睿见明了,只要他在战场上失利,或在生话中受到打击,就会动摇凡心,皈依佛门。临别时,杨五郎前来辞行,睿见给了他一个包裹,并叮嘱,平时不要打开,有难时打开会化险为夷。
山西大同南约百里,是著名的古战场金沙滩,两狼山屹立于西北,黄花梁横卧于东南。北宋忠良杨业父子,为抗击辽邦入侵,凭借雁门关、两狼山之险,屯粮聚兵于金沙滩。辽入侵时因潘仁美的陷害,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被俘两个。杨五郎突围到树林,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危急时刻,他想起了睿见给他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顶和尚帽和一件黑色袈裟。他打扮成和尚样,从树林走出,辽兵见是个和尚,没理睬他,才幸免于难。
杨五郎出家以后,来到太平兴国寺,每天早晨带领众僧练武,组成了一支僧兵。由于出家人不许使用刀枪剑戟,杨五郎就让人给他铸造了一根铁棍一一就是现在五郎祠北墙根安放的铁棍。当辽将韩昌再次来犯,焦赞拿着八贤王的亲笔信请杨五郎下山,杨五郎带着一些僧兵,立即向雁门关进发。
韩昌自金沙滩一仗大获全胜,便以为宋朝没人了,不把杨家将放在眼里,整日饮酒作乐。这一天,他奉萧太后之命,向雁门关袭来。忽然,号炮齐鸣,战鼓擂动,杨五郎杀出来。见了韩昌劈头一棍,韩昌挺叉相迎,叉断为两截。韩昌逃跑,五郎急追,追上,一棍打去,韩昌殒命。因用力过猛,棍被震开一尺多长的裂痕。现在,保存在五郎祠中的这条铁棍,裂痕还依稀可见。
明朝人镇澄看了铁棍后,触景生情,留诗一首:“国土寥寥马不嘶,白云深锁五郎祠。宋家世界空成梦,铁棒常拈欲恨谁。”清朝一位禅师为重修五郎庙而写的碑文中也有诗一首:“弃却干戈披衲衣,个中争许几人窥。只今惟有台山月,夜夜空临杨老祠。”
这次上五台山的收获,让我解开了以往几十年杨五郎为何出家的谜团,其间更受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杨家将,忠贞爱国,全家为国尽忠,虽殒身而不恤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炎黄子孙需要崇尚,需要坚守的传统美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