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140|回复: 0

80岁老妈,西大洋水库建设亲历者——64年后故地重游记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09

主题

2

回帖

167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77
发表于 2022-6-7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
80岁老妈,西大洋水库建设亲历者

——64年后故地重游记

文 王福忠

1

说起80岁老妈,已经因为雄安高铁站建设需要,先期进行了搬迁,老人家除了盼望着住进回迁房,她还有一个心愿——要去西大洋水库走走看看,因为她是西大洋水库建设亲历者。

64年前,还不满16岁的老妈,跟随我的外祖父参加西大洋水库建设,洒下了汗水,奉献了青春;64年后,老人家心心念念地要故地重游,看看曾经让她刻骨铭心的地方。于是,在老舅和舅妈的安排下,在宋老师等几个朋友陪同下,我们一同前往,为的是了却老人家的这桩心愿。

雄安的六月,可谓热火朝天,天气如同蒸笼,建设者们正挥汗如雨地为这座未来之城加速工作,我们在雄县县城吃过早餐,就踏上行程。

下面,趁行驶在路途的间隙,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西大洋水库:

西大洋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位于大清河水系唐河出山口处,始建于1958年1月,完工于1960年1月,承担着为保定市区提供生活用水的职责,同时也是白洋淀补水及北京市应急用水储备地之一。
640.png

《唐县志》记载,从1537年至1939年的402年间,唐河曾发生特大洪水灾害16次。每当大洪水爆发时,汹涌的洪水滚滚东下,造成平原区河道堤防溃决,唐河两岸村庄大量被淹,灾民流离失所,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1958年6月,原保定地委决定兴建西大洋水库,为了保证工程按期按设计要求完成,在保定地委的统一安排下,组织调集了唐县、清苑、安新、满城、徐水、容城、涿县、雄县等县市的民工,支援水库建设,高峰时民工人数接近十二万人,其中有妇女民工达五千人,我的老妈就是西大洋水库建设亲历者之一。

2


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到了西大洋村。

640 (1).jpg


按照导航,从西大洋村再往里走,路越来越窄,而且七扭八拐的,又颠簸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到了所谓的西大洋水库风景区。这里人不是很多,只有三三两两的旅游者。我们花了十元钱的停车费停下车,另有几条人工机械游船停靠在岸边,船主和我们打招呼,一条船收费100元,我们没坐,就决定随便走一走、转一转。

640 (1).png


看看老妈的脸色,她并没那么激动,她说:“不是这个样子啊,当年人山人海的,可多了,我们修的是大坝呀!”是啊,当年10万多民工在机械设备缺乏,施工条件艰苦的条件下,靠的是四轮车、独轮车等原始工具,奋战两年,建成西大洋水库,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于是,我们放飞了无人机,进行航拍,可毕竟老妈还是没找到感觉。

正巧,偶遇一群庆贺生日的本地人,我们为他们拍照留念,他们热情详细地地告诉了我们去西大洋水库大坝的线路,我们继续驱车前往。

640 (2).jpg


又经过一段路程,我们误入了一家果园,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用拐杖给我们做指引,可我们没能理解,他的儿子追了过去,为我们引路,还送给我们一块本地的彩石,非常感谢他。

3

“哦,终于见到了,这就是我那时候修过的大坝……”老妈这回高兴地激动起来,我们顺着大坝走,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具有年代感和沧桑感的纪念碑,可由于大坝有铁围栏拦着,只能在大坝下面走动。后来,我们补拍了纪念碑。这座碑座由汉白玉砌成,碑身及碑顶由水泥砌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

640 (3).jpg


在徘徊间,我们看到一辆车停在路边,原来铁围栏有一个豁口,几个人沿着台阶拾阶而上,我们高兴地调转车头,也跟着去登大坝。图片


640 (4).jpg

老妈虽然已经80高龄,但她不用人搀扶,六七十斤的体重,像是被风刮似的,海拔133米、250步台阶,不一会儿就登上了坝顶,而且遥遥领先,把其他人都甩在后头。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老妈心情激动地振臂高呼:“西大洋水库,我来了……”

640 (5).jpg


之后,我们看着老妈,她面向水库,陷入了沉思……

我最明白老妈在想什么,她从小一天学也没上过,为了供两个弟弟上学,未成年就跟着大人们下地挣工分,“大锅饭”、“瓜菜代”什么年代都经历过,“棒子把儿”、“山药拐子”,小小年纪饱经风霜,什么苦都吃过。

640 (6).jpg


1958年,正是“大跃进”进入高潮期,当时除了大炼钢铁外,也正是西大洋水库建设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当时最火的口号。当时,雄县并入涿县,称雄州镇,民工称涿师一团。参加建设的民工队伍按军事化编制,县里设师指挥部,任命师长和政委;公社为营,设营长、教导员;大队设连、排,老妈当时因为年龄小,没力气,被分配到小车排拉人力车,就是后面一个人推,她在前面用一根绳子拉。

640 (7).jpg


在西大洋水库建设期,“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工地分别组织了钢铁营、群英连、降龙队、飞虎排、红姑娘突击队等,全面掀起大施工高潮,整个工地红旗招展,碾压机器隆隆,开石炮声震天,运土道路车似腾龙,一派高效有序施工的繁忙景象,可对于一名十几岁的小姑娘来说,她吃得苦、受的罪简直没法形容。

4

据宋老师介绍,当时修建水库的人很多,全县各个公社都有,大部分是农村青壮年,从十七八岁到四十多岁不等,老妈在当时应该属于年龄最小的。人们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用小推车、镐、铲和锹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640 (8).jpg


那时候,老妈睡的是帐篷,铺的是草垫,吃饭都是吃工地提供的大锅饭,老妈印象最深的是完不成任务不能吃饭,吃饭最多的是当地产的白薯,至今回味起来她一个劲地说好吃,她说:“很干、很解饱,还想吃……”

她还记得,为了保证水库按时完工,民工们冒着严寒酷暑奋战在工地,衣服和鞋子破破烂烂,脚底经常起泡,疼的走路一瘸一拐的,落差几十米的陡坡,靠一辆平板车人推肩拉前行,稍有不慎就会人仰车翻。
640 (9).jpg


至今,“58年修水库”仍是老一辈们经常留在口头的话题,也是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记忆,盘踞在西大洋水库的大坝,依然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个火红年代的历史。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