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608|回复: 0

孙犁与白洋淀的故事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571

主题

-1

回帖

26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30
发表于 2017-7-20 12: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济南
62ea6994ceea4b09b62bd3254c2a03b4.jpg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县人。1936年任安新县同口小学教员,后在冀中军区抗战学院当教官,在华北联合大学做编辑、教员。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著有《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津门小集》《白洋淀之曲》等。他的创作之路一生与白洋淀结缘,有说不完的故事。

写白洋淀长达40多年

孙犁的文学路,是随着征战开始的,而且发端于白洋淀。

1935年,22岁的孙犁在北平象鼻子中坑小学当事务员,那时,每逢晚饭之后,他就到房后面的操场上去,望着周围灰色的墙,感到绝望。他想离开那里。上中学时,一位国文老师讲述过济南泉柳之美,他幻想到济南去。但他连路费也没有,只好回到老家。1936年的暑假后,他转辗来到了白洋淀。从1936年到1937年,孙犁在白洋淀边安新县同口村教了一年小学。清晨黄昏,他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劳动、生活。

1937年夏,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孙犁走上民族革命战争的前线,投身于抗日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行进在抗日队伍的行列中。他成为抗日战火中的一名歌手。1939年12月20日,他在阜平东湾写了长篇叙事诗《白洋淀之曲》,这是孙犁最早描写白洋淀战斗生活的作品。又过了将近3年,1942年8月25日,他又在阜平写了小说《琴和箫》,这是孙犁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1944年在延安,他写了散文《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后来以“解放区生活报道”为副题,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1945年,他又在延安写了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并均以“白洋淀纪事”为副题,《荷花淀》首先在当年5月15日《解放日报》上发表。

可以看出,孙犁的创作活动,从一开始就和白洋淀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也还是不断地唱出关于白洋淀的歌。1945年冬,孙犁从延安经张家口回到冀中以后,于1946年写了可以被视为《荷花淀》姊妹篇的《嘱咐》。1947年,他以记者身份到白洋淀地区采访,写了《新安游记》《一别十年同口镇》等脍炙人口的小说、散文。1949年进天津后,他也深深怀念那里的人民,写了小说《采蒲台》。

1963年2月24日晚,孙犁在北京访陈乔。陈乔是安新县同口镇人,曾任“左联”成员、河北省军区文化部部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乔赠以诗,孙犁当即原韵奉和,成七律一首:“碧水晴天柳色新,小镇危楼异乡人。曾蒙枉驾相砥砺,又同戎马走烟尘。白洋战绩著青史,我艺雕虫少奇文。京师再会白鬓发,围炉话旧暖如春。”

这首诗,真挚地写出了孙犁对白洋淀的赞美,以及对他在那里结识的朋友的深情。1972年,他又回到白洋淀,写了京剧脚本《莲花淀》。

综观孙犁关于白洋淀的作品,几乎都和那里的抗战生活有关。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的抗战,以其所处的形势、所起的作用、所经受的考验,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这一带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就屡屡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里。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而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但是,这里的人民爱国家、爱民族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他们要求保家卫国、武装抗日。共产党和八路军及时领导了这一带广大农民的抗日斗争。这是风起云涌的民族革命战争,每个人都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样的一个时代,必然要在文学上得到反映。孙犁的作品,就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

阅览孙犁的创作年谱可以看到,从1939年写《白洋淀之曲》,到1980年写《被删小记》,孙犁关于白洋淀的写作,长达40多年。从文体上看,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等多种形式。在这些作品中,可以鲜明地看到孙犁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美”的特点。这里有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人物,使用的是美妙的文字,创作了众所传颂的充满艺术美的作品。这种美,既是具体的,又是丰富的。其所以给人的印象如此深刻,就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地描写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绪和生活,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几方面的自然融合,造成了作品充满诗意的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一种激荡人心的强大、持久的艺术力量。

名篇《荷花淀》颇受好评

《荷花淀》是孙犁著作中的名篇,最早发表在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当年孙犁正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

小说写的是冀中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寇的故事。作品着重刻画了水生嫂等一群淳朴、开朗、坚强、积极向上的青年妇女形象。通过寻夫、遇敌、战斗等一系列情节,表现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和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思想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颂了人民战争思想。作品通篇是白描手法,笔调清新、活泼,语言流畅而优美,充满轻快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

《荷花淀》虽是一篇仅4000多字的短篇小说,但影响巨大,它不仅成为孙犁的代表作,多年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且诞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有韩映山、从维熙、刘绍棠、万国儒、房树民等。

关于《荷花淀》的创作,孙犁晚年在著述中多次提到。他说,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的抗战以其所处的形势、所起的作用、所经受的考验,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1936年至1937年,孙犁在安新县同口村小学当教师,经历了全面抗战初期白洋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到延安后,他说他“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

小说在延安发表后,颇受好评,因为读者不仅看到了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画卷,而且欣赏到了水乡的诱人风貌。

在孙犁1958年出版、1978年再版的《白洋淀纪事》中,都收入了名篇《荷花淀》。

为写抗战剧本 重回白洋淀

孙犁不仅是小说、散文家,而且对京剧、地方戏、歌剧、话剧样样通晓,他会唱京剧,文艺界的同仁都知道。但他曾写过一个京剧剧本《莲花淀》,并不广为人知。

1972年春天,孙犁要求回故乡“体验生活,准备写作”。被批准后,他回到安平县老家。

当时,天津市京剧团原有一个写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剧本,不理想,要推倒重来。因孙犁写过白洋淀,有人就推荐了他,于是孙犁又回到天津。

为了把这个抗战剧本尽快写好,这年夏天,孙犁随创作组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整个剧团也去了。在那里,先是演出原有的剧本,随后又组织访问。访问期间,孙犁思绪难平,仿佛回到1937年在安新同口教书的岁月。因剧本的女主角,他访问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几位妇救会员,其中一位名叫曹真。孙犁说,那年曹真已经40多岁了,她20岁时和一个区干部订婚,家里常常掩护抗日人员。就在订婚那年冬季,敌人抓住了她的丈夫,在冰封的白洋淀上砍去了他的头颅。曹真哭喊着跑去,收回丈夫的尸首掩埋,然后一如既往地做抗日工作。

虽然孙犁写的这个“简单脚本”《莲花淀》没有排演,但还是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成为一份文化遗产,并收入198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孙犁专著《琴和箫》一书中。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真拜读过孙犁写的这个他谦称为“简单脚本”的京剧剧本,剧名是《莲花淀》,共7场,简洁明快。人物很少,计有:曹莲花(抗日区长)、曹小莲(儿童团长)、何大藕(村妇救会主任)、白老淀(抗属),三木(日军队长)、贾威(伪军队长)、贾六(伪军)。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本子,场次分明,结构严密,矛盾突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