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787|回复: 0

【雄安散文】寇建斌||古诗里游白洋淀(二)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571

主题

-1

回帖

26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630
发表于 2017-8-5 19: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黑龙江

古诗里游白洋淀(二)

文/寇建斌

风光无限赵北口


翻阅歌咏白洋淀的大量古诗时,有一个名字出镜率很高——赵北口。

日落车班班,言至赵北口。

连延十二桥,一线穿臣薮。

滹沱众流汇,畿南北枢纽。

关门得虎豹,可以一夫守。

清代一名叫陈宝的武官,行至此地,见形势险要,往来车船,川流不息,以军人的敏感,站在军事的角度,吟作《军行杂咏》数首,此为其一。

赵北口位于安新、任丘、雄县相连接处,历史悠久,古代为燕国、赵国交界的地方,所以有“燕南赵北”之称,河北也被称作“燕赵大地”。赵北口地处白洋淀东北部,是九河汇流白洋淀后东流入海的咽喉,为“水之出口”,故称赵北口。这里陆路是南北通衢,水路连接白洋淀及其上下游诸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华北极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咽喉要塞,成为盛极一时的水陆码头。

明清两代曾在此修建十二座连桥。据《任丘县志》记载,其中有八座桥为明朝弘治年间所建,另外四座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十二连桥为多孔拱桥,其中木桥四座、石桥八座,造型各异。不仅便于人员车辆行走,也利于汛期宣泄大淀之水。南北长堤七里,堤上绿柳成阴,每隔不远,就有一座桥梁。十二连桥样式各异,姿态不同,横跨于堤湖之间,风姿优美。一方水域,拥有这么多美丽的桥梁,这在北方应该绝无仅有。加上此间多有亭台楼阁和牌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便成为名噪天下的风景,赢得过往官员和文人墨客竞相赋诗作词吟诵,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清代诗人张玉阶名气不算大,不过其诗清丽俊逸,很受恃才傲物的清代大文人袁枚赏识,他所作《赵北口》一诗就被袁枚收入《随园诗话》,并加以点评。

连天春水晚烟浮,

一曲红栏映碧流。

绝似江南好风景,

跨驴人去又回头。

诗人骑着头驴,从桥上缓缓而行,正沉醉其中,不想已走到桥头,自是恋恋不舍,由不得拽住缰绳,回头观看,读来饶有趣味。

当朝大员纪昀来到这里,则更感慨多多。

一棹沂空湖,玻璃净无垢。

水平闻菱荷,风影亚蒲柳。

紫鳞时指刺,白鸟自朋友。

烟际去杳然,流连辰及酉。

这里距他的老家河间献县仅数十里,应属家乡,喜爱之情自是溢于言表。他不是仅仅骑驴走一遭,而是从早晨乘船下淀,一直游览到傍晚,还舍不得弃舟上岸。

再看清代陈启佑咏十二连桥诗:“十二长虹碧汉通,鞭丝帽影惜匆匆。好风为扫尘沙去,收拾湖光到眼中。”清代任丘举人王应鲸在《赵北口即事》中则直接把燕南赵北及十二连桥嵌入诗中:“燕南赵北口谣传,十二虹桥色映天。广惠碑亭留禹迹,恩波万顷漾清涟。”其实,喜爱赵北口和十二连桥的远不只这些人,就连清朝康熙、乾隆两代帝君也对这处“北地江南”情有独钟。康熙皇帝为赵北口题诗:“赵北时巡至,燕南古戌闻。人烟生晓市,桥形漾晴氛。浴鸟迎船出,垂杨隔浦分。中流清赏治,箫鼓陋模汾。”乾隆初春来白洋淀春搜围猎时写道:“虹偃长堤十二桥,垂鞭那觉驿路遥。两行烟柳春犹浅,万顷冰湖雪未消。”

     赵北口,繁华兴盛了一个时代,凝聚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

图片



荷香携得远人来



自从金朝灭辽宋,统一北方,迁都燕京(今北京)后,元明清三朝相继定都于此。位处京畿之地,这个北方大淀独特的水乡风光吸引了众多人前来游览观光。

金章宗是第一个来到这片水域的当朝皇帝。他的爱妃李师儿原籍渥城(今安新),起初也许是爱屋及乌,讨爱妃高兴,陪爱妃省亲。后来建了行宫,并为爱妃建了梳妆楼,年年必至,驻跸数月,处理朝务,行猎游玩,应是对此地情有独钟,真的喜欢了。李师儿不仅姿色绝世,聪颖过人,而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很招章宗喜欢。一次,两人晚上在梳妆楼闲坐赏月,章宗信口咏出一联:“二人土上坐”,李师儿马上回出下联:“一月日边明”。堪称绝对,一时传为佳话。后世有诗云:“章帝行宫俯碧流,当今歌舞地成丘,晓梳绿鬓云侵户,晚浴冰肌月满楼。埋没玉钗空寂寂,荒凉青髻但悠悠。朱颜欲问归何处,水野迷茫起暮愁。”行宫往西为莲花池,城下有观莲台,为章宗赏莲之处。在城东南立午门,为章宗出入之门,名为章宗门。在东南城角建“望鹅楼”,楼下有大小鹅池,亦章宗游幸观鹅之所。故后人有诗云:“新安城上有高楼,金粉香销几百秋。传是章宗游览地,奇花瑶草满春洲,”当年的人文景观“离宫之壮丽,楼阁之峥嵘”可见一斑。

到了清三代,疆域辽阔,国泰民安,除了雍正是个“工作狂”,康熙、乾隆在理政之余,开始拿出大把的时间到处游玩。这对有着草原血脉的祖孙志趣相同,都喜水,喜文。于是远则下江南,近来白洋淀,一边游玩,一边兴之所至,与臣属赋诗唱和。

平波数顷似江声,风阻湖边一日程。

可笑当年巡幸远,依稀吴越列行营。

身边就有江南美景,舟车劳顿,兴师动众,跑到吴越之地干嘛。康熙这次来白洋淀,是因风遇阻,方才驻跸。不过,“遥看白洋水,帆升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于是,与这片大淀结下了不解之缘。或举行水围,访问民情,或巡视河工,或巡幸回程,竟然先后来此达40次。康熙是位胸襟开阔有大作为的皇帝,他之所以来这么多次,并非鸩于安乐,是对皇室子弟拉练野训,以让他们不忘武备,永保江山。正如他晚年诗作《舟中观猎》中所写:“衰年虽乏挽弓力,黾勉春搜以德先。”康熙六十一年初春,他让二十一皇子随驾,亲率大队人马连续十三天在大淀上进行水围,足见其良苦用心。

      乾隆素以效法乃祖康熙自诩。康熙南巡六次,他也六下江南;康熙两次举办千叟宴,他举办两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退位,他皇位满六十年,也退位。所以,他肯定会来白洋淀,来了肯定也要赋诗。他留下的诗很多,多数还很长,不过大多娇柔做作,苍白无味。下面这首诗却清新自然,诗趣甚浓。

红桥长短接溪川,

溪上人家不治田。

半笠沧浪三月雨,

一堤杨柳两湖烟。

       纪晓岚是乾隆近臣,一次随乾隆来到白洋淀,见皇上高兴,便到近前说道:"这里是为臣家乡,圣上当有所题留才好!"乾隆一时兴起,吟到:“我爱燕南赵北间,溪村到处碧波环;若教图入横波里,更合移来西塞山。”纪晓岚听罢,连忙称赞。乾隆便也让他作首诗,说罢,沿柳岸徐行。纪晓岚缓步跟随,边走边吟:“瀛鄚积水区,为淀九十九,港汊互交通,众流汇滋口。回汀聚鱼蟹,浅渚富菱藕……惜哉方于役,川陆日奔走,欲别更徘徊,怅然凝睇久。”君臣步行数十步,纪晓岚一步一诗,竟吟出一首多达数十句的长诗。乾隆既赏识他的才情,也听出他的思乡之意,说道:"明日启程到真定府,归时取道献县,卿可在家多停留几日。"纪晓岚马上谢恩,君臣相悦,继续饱览淀上风光。

十里铺南菱芡好,

柳林庄北蟹螯肥。

记得通宵曾把酒,

荷花香里不曾归。

这首《荷花荡》为清代直隶任丘籍诗人庞玺所写。作为白洋淀人,他显然对这里十分熟悉,连哪里的菱芡好,哪里的螃蟹肥,都搞得一清二楚。弄条小船,摇进荷花淀。皎皎月光下,吃着菱芡,啃着螃蟹,喝着小酒,闻着荷香,其乐陶陶,怎么肯走呢。

后来又来了一位不肯走的人,子弹在头上飞都不肯走,这个人跟我们同时代,叫孙犁。孙犁是请求来的,当时正值抗战的艰难时期,鬼子的铁皮船天天到淀里扫荡,环境十分残酷。他却在这里看到了一种异常的美,写出了名篇《荷花淀》。《荷花淀》不是诗,是小说。然而,相对于现在某些直白如白开水、晦涩如呓语的现代诗,我更觉得孙犁小说中的语言更具诗的味道,也更切近诗的本意。我们试着把《荷花淀》中的一个片段按诗的形制排列。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是一块饱含诗情的地域。八百多年前,金章宗在这里留下了几处风流古迹。三百年前,康熙、乾隆二帝在这里兴建了几处行宫。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感怀,流连忘返,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所有这一切,使得这块地域的每一颗水珠、每一粒泥土都蕴含着诗的芬芳。而今,一项作为国家千年大计的规划赫然降落到这里,必将让这里发生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其中,会少得了诗吗?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这是一块充满神奇的地域,期待着这里诗情四溢,凯歌高奏,产生更多更绮丽的诗篇。

作者:寇建斌,男,河北省作协会员。所作中短篇小说、散文散见于《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莽原》等刊物。著有《古诗里的雄安》等书。曾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庄逢时海内外微文学奖、第四届“光辉奖”等奖项。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