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七夕节
作者:刘贺军
白洋淀的七夕节
放舸芙蓉渚,泠然积暑清。
雨馀烟水阔,日暮海云生。
灵瑟空中应,湘娥月下迎。
莫愁津路隔,今夜鹊桥成。
——明.马希周《七夕泛舟莲湖》
马希周,原名维藩,字齐庄,河北雄县人(今雄安新区雄县),明万历癸卯(1603)举人,曾任河南夏邑知县、临洮郡丞(史书载,郡丞秦时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考明清没有这种官衔,或许是接近省级的官职)。马希周一生著作很多,有《春雪堂正续草》、《西行草》、《中隐山房稿》、《刁虫草》、《藿食野谋》、《抱罕议略》、《折狱词》等集。由此可见,马希周文采出众。从诗句中看出诗人马希周在七夕这个特定的夜晚,泛舟时称“莲湖”的白洋淀,在水上徜徉放任由小舟漂流,而自己静坐舟中观月的鲜活场景。马希周用诗句把大家引入诗境,雨刚刚下过,暑气尽去,天气清凉,淀水辽阔,烟雾迷茫,白云朵朵,天空幽蓝,牛郎织女星高悬,频频闪烁。一泓新月升起,湘娥对舞,群鹊齐共架鹊桥,让那对久别的夫妻相会……静静的夜里,漂浮于茫茫淀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絮游走于天地之间,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明朝时期白洋淀七夕的场景。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传统意义上说就是拜祭“七姐”,也就是织女,织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也就是俗称的“七仙女”,这种活动都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美满姻缘,这都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而劳动人民在七夕储水消灾除疾的习俗更是被广西人所推崇,至今仍在延续。
而在白洋淀端村曾流行乞巧节“漂花针”的习俗,有一次去端村拜访张金鹤老人,他给我讲起了这个民俗。一般是未出嫁的年轻姑娘,到了七月七这天聚在一起,正晌午时取一个大碗盛满水,每人取一枚绣花针,伸出中指用指肚儿托起,手指托针慢慢放入水中。突然,猛地撤出手指,绣花针就会轻轻漂浮于水上。虽然这只不过是个游戏而已,但是这天玩此游戏就是为了向织女乞求巧艺,以后嫁入婆家让郎君欢喜,庆幸娶了一位巧手姑娘。当然活动中,也有在水中还有比谁的手指粗,谁的手指细。手指粗的姑娘往往会被开玩笑,说七仙女不会把巧手赋予她......众姐妹在欢闹中度过七夕。明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就记载着:“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此记载可谓详细至极,由此看出,“漂花针”这种活动并非是白洋淀所有,只不过好多细节已经没人再提起了。
当然,白洋淀人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喜爱,也是由来已久的。在白洋淀号称“淀中翡翠”王家寨的年轻人,我想知道七夕他们又是怎么过的呢?87岁高龄的何小茂老人说,七月七这天往往会下雨,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一见面就会哭,老天爷会感动的掉眼泪,所以会下雨。他年轻时听老人们讲,七夕这天小伙子们围在磨盘旁边,推动碾盘,从磨眼里会传出牛郎织女的哭声来。而年轻的姑娘们会聚在葡萄架下,侧耳倾听,牛郎织女低诉的悄悄话会断断续续的传了过来。
2018年的七夕,我们听到了一个最浪漫的爱情故事,90岁的陈福友老人和
84岁的老伴胡小仙,那对在白洋淀最年长的捕鱼夫妇。相伴打渔70载,一“网”深情,同观日出月落,相携终老。今年这个七夕,愿老两口身体健康长相守。也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知道从古代,人们就对“七夕”这个节日很重视,全国各地都会有许多丰富民俗活动。不知道您那里有什么不同的七夕习俗和故事,愿意讲给我听吗?
编辑:雄安文学编辑组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作 者 简 介:
刘贺军,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保定市书协会员、河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安新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白洋淀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