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3|回复: 0

白洋淀——-童谣声声

[复制链接] 认领更换作者

330

主题

0

回帖

14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484
发表于 2017-8-29 16: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西临汾
白洋淀——-童谣声声
流行于山野乡村落户于百姓炕头的童谣,究竟起源于那朝那代已无从考证,应该说从有人类起,我们的祖先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吟唱歌谣了,而童谣是其中的一部分。
童谣也就是儿歌,说它是儿歌等于给它上了一个档次。当然后来的儿歌有词曲作者,有音乐伴奏,很适合学龄前的儿童演唱。流行于民间的童谣则不同,它既没有作者、也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的就是口传心授,由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既风趣幽默又富含生活哲理,很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四十年代初期,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匮乏。我呀呀学语的时候,耳边第一次听到的童谣是母亲拍打着妹妹入睡时唱的:“狼来了虎来了,和尚背着个鼓来了。那儿藏庙里藏,一藏藏出个小二郎。二郎二郎你看家,我到南边採绒花。一朵绒花没採到,两朵绒花採到家。家里有个好闺女,会切面会擀面,下到锅里嘀溜转。爹一碗娘一碗,不给小秃留一点儿,小秃来了抢大碗,条帚嘎达擀面棍,越打越有劲。”听着母亲的喃喃细语,坐在旁边的我立刻觉得睡意蒙胧,我揉了揉迷糊的双眼下炕玩去了。这首童谣近似于现在的摇篮曲。我们仿拂看见年轻的母亲盘腿而坐,把孩子搂在怀里,稍稍地静下心来,让掌心在孩子的身上轻轻弹过,嘴里哼起了山寨版的“摇篮曲”,手臂的酸痛终于换来了微弱的鼾声。
从孩提时代到进入学校,这段时间的娱乐生活几乎为零。好在聪明的母亲担负起了学龄前的幼教工作。我五岁的时候就跟着奶奶去住了,我爷爷曾在村里开学馆办私塾教化乡民。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他那传统的文化知识和封建礼教深深地影响了奶奶的后半生。记得奶奶第一次教我的童谣是:“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闹着要媳妇儿,娶了媳妇儿过日子儿,媳妇儿給我生儿子儿,有了儿子当老子儿,老子老了抱孙子儿。”我大妈看着我傻呼呼地样子就说:“守着你娘唱去,让你娘给你找一个童养媳妇去吧!”你想我才四、五岁孩子,怎麽能理解大人们的结婚、生子和繁衍后代的事情呢?到是唸唱这个童谣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休课。
时间长了“小小子儿”也唸烦了,于是奶奶就说:“现在学一个逗乐的,它会让你在学唱当中增添乐趣,更有精气神。这一个就是:“疤拉八上南洼,南洼有个野鸡蛋,蒸不熟煮不烂,气了疤拉一身汗。围着锅台嘀溜转,把鸡蛋扔出二里半。”我听着咧着嘴直笑,奶奶说:“你知道为什麽煮不烂吗?”我摇摇头,奶奶说:“那是个石头蛋子。”于是我跟“疤拉”干上了,每天从早到晚嘴里就是:“疤拉八上南洼。”大妈在炕上做针线听烦了就说:“疤拉没上南洼,跑到你脸去了不信你摸摸?”我摸了摸脸笑着跑了。有时候在大街上、河坡边几个同龄的小朋友围在一起唱:“疤拉八上南洼······”这个童谣没什麽现实意义,只是给学龄的儿童增添点情趣、排解一下幼小心灵的忧郁罢了。
随着童谣声声我渐渐地长大了,我虽然成了一名小学生,课堂上的:“一、开学,开学了。二、上学,我们上学。”读书声我厌烦了,总觉得没有唸童谣开心有趣。回到家里我缠着奶奶教我好听的童谣,奶奶高兴极了,让我盘腿和奶奶对面坐着,四只手平举交叉,然后拉回来各自在胸前拍一下,接着四只手对拍就这样来回往返,嘴里唱着:“打花巴掌一丈一,房上落着个大公鸡。谁家地马家地,马家的闺女会梳头,一梳梳到麦子熟,麦子下来磨成面,芝蔴下来磨成油。卖锁的什麽锁?黄金锁什麽钥匙开,铁棍打打不开,碌碡轧轧不开。高家炉上好买卖,买卖强盖楼房,楼房高耍大刀。大刀快割牛带,牛带皮买个驴,驴不走买个狗,狗咬人西里哗啦插大门。”唸完一段奶奶喘了一口气问我:“记住了吗?”我摇了摇头,我和奶奶又拍着巴掌从头说了一遍,我点点头记住了。
奶奶活动活动发了酸的胳臂,重新拍着巴掌教我唱:“挘呀挘树叶啦!树叶青啊!我和老鼠过一冬,老鼠穿着大花鞋,谁做地娘做地,请娘来喝茶水,茶也香水也香,撒了小姐一裤裆,小姐小姐你别恼,拾把柴禾咱俩烤,烤湿了烤干了,烤着烤着车来了,什麽车大花车,什麽牛大花牛,舔了小姐的花裤头。接小姐去听戏,什麽戏“绣鞋记”,气得小姐放大屁,一熏熏出二里地,你说可气不可气。”唱完了我和奶奶都哈哈地笑起来了,笑得那麽开心。
奶奶离开我已经五十多年了,每当我想起她那慈祥的面容时,“疤拉八上南洼······”的童谣就莹绕在耳边,我的泪水顿时挂满了脸颊,悲痛的心情难以言表,那种甜蜜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论坛/群组 帖内广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