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苇席文物
苇席生产,在白洋淀历史久远。1981年,在白洋淀边的容城上坡遗址,曾发掘出苇席的痕迹。说明在三千多年以前,白洋淀就出产苇席了。东汉末年,家住涿郡的皇叔刘备,就曾以贩履织席为业,涿郡方围哪有芦苇?他的席肯定是从白洋淀贩来的。据《保定郡志·食货志》记载:唐朝上贡“席三千领”,宋朝时上贡“席二千领”。《安州志》也有关于“席”的记载:水乡人“除织席一条生路,别无活计”。苇席销路,“遍满直隶及关东口北”。随着社会上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苇席贸易也不断扩大。白洋淀人就地取材,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开发苇席的品类样式。仅从席的花纹上说,就有回文、桌面纹、人字纹、平纹,甚至还能在席上织出复杂的文字。1953年,就有人织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席,支援朝鲜前线。
炕席
老年间,要好儿的人家喜欢在炕上铺花席,屋里吊花席顶棚,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关东人喜欢用苇“茓子”立粮囤,用苇席苫蔽粮囤。既透风又不漏雨,便于粮食的妥善保存。苇席还是临时建筑中,既经济又耐用的构建材料。苇席的供不应求,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苇席生产。
白洋淀织席女孩
白洋淀的妇女,绝大部分会织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婆家先打听:“会织席吗?”掌握了这门手艺,就增加了婚嫁条件的筹码。而大大小小的丈夫们,则以会“解苇”、轧苇、摆边,总之,能给织席打下手儿,受到媳妇的青睐。不但成不了“妻管严”,还会受到种种优待。
织席工具
织席的活儿很复杂,有好几道程序。第一道程序是解苇。解苇需要的主要工具,是解苇刀、穿子和缲(qiao)席刀子。解苇刀子好说,有一把旧小镰头儿什么的,能够把一根苇子劈成两片儿就行。穿子、缲席刀子自己做不了,必须得买。卖这个的都是南方人,不知他们怎么知道白洋淀人有这种需求。每到芦苇收割下来的时候,这些操着南方口音的商人就来了。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介绍着,本地人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知道他是卖穿子、缲席刀子的。他们活儿做得很好,穿子是用一段儿四寸来长、可把儿攥粗细的圆木,把里面掏空安上刀子做成的。有三镂、四镂、五镂之分,用穿子解苇就好像变魔术。左手拿着穿子,右手拿根苇子,从这边的窟窿眼儿插进去,几片苇眉子就从另一头儿出来了。用的是几镂穿子,就能把一根苇子破出几根苇眉子。缲席刀子有一尺来长,一头儿是个偏茬的刀尖,用它把松散的席花儿拨得紧密起来。另一头儿是个尖嘴儿,一面圆滚,一面凹槽儿,便于插入席花儿,把苇眉子茬送进席花里。这一头儿的边缘很锋利,还能当刀子用,能够截断苇茬,可以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南方人卖的工具好用,还有优惠条件:今年买了,明年收钱。大伙说:“别看南蛮子说话听不懂,他们很讲信用。
解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