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所说的打香油的,并不是卖香油的,而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小时候水中漂浮的一种昆虫。当时,村里有许多大坑,大坑里常年有水。雨季以后,水面上会出现许多打香油的,细长的腿在水面上轻轻地滑过,行动迅速,出神入化。特别是炎热的七八月份,打香油的数量最多,成群成群地在水面之上游弋,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几十年来,我只知道这种昆虫叫打香油的,究竟学名叫什么,为什么叫打香油的,始终不得而知。据最近考证,打香油的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黾蝽科,学名水黾,常栖息在平静的水面或溪流缓流的水面上。它身体细长,非常轻盈;前脚短,可以用来捕捉猎物;中脚和后脚细长;体色黑褐色,体长22毫米左右,还能够在陆地上生活一段时间。
之所以叫打香油的,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黾经常在水上活动不沾水,脚上像抹了香油一样具有疏水作用。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水黾脚上不仅没有香油,更没有任何疏水物质。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水黾出“污泥”而不染在水上漂浮,是由于脚底的特殊结构决定的。水黾脚下有呈簇状排列的微米级刚毛,刚毛之间充满空气垫,即便是狂风暴雨,这些空气垫依然稳稳的保持在刚毛中间,比任何传统的疏水物质都牢不可破。
打香油的在水中的滑行速度特别快,每秒钟可滑行100倍于自身长度的距离,这相当于一位身高1.8米的人以每小时400英里的速度游泳。此外,它们可以做30至40厘米高和远跳动,小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打香油的在水面上追逐、表演,时而滑行,时而跳跃,自由自在,轻松而流畅。
打香油的还是一种指示生物,具有一定的检测水质作用。湖泊或者坑塘水质受到污染,打香油的是很难生存的。打香油的主要以水中昆虫、虫尸或其他动物的碎片等物为食。打香油的还特别喜欢吃一点水面上的浮游物,以及很多掉落水面上的细微物品,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大坑里嬉戏、玩耍的时候,经常追赶、捉拿打香油的。看到水面上有一群打香油的,还有一些配着对的,我们就拾起砖头或者土坷垃轻轻投掷过去。咕咚,水面掀起圈圈波浪,打香油的却跑得无影无踪。有时候,我们还下到坑里捧水泼,或者伸手抓,但都很难捉住。悄悄地靠近打香油的,扬起手使劲拍打,有时候还真能拍住,但打香油的却被拍得一命呜呼了。
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水质的变化,打香油的越来越少了成为濒危生物,甚至在许多地方灭绝了。前两年笔者偕老伴儿去涞水龙门天关游玩时,住在了大龙门村。傍晚在河边散步的时候,看到平静的河面上漂浮着不少打香油的,我和老伴都感到很新鲜、很好奇,目不转睛地看着,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
|